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股骨干骨折在临床中较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6%「1」。大多数由强大的直接暴力所致,如挤压、撞击等,多造成横断或粉碎性骨折。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传统上采用钢板内固定的方法,但部分患者术后仍需要长期卧床、患肢制动,功能锻炼开始的时间较晚。随着新型内固定器材的不断发展,临床中已逐渐开始使用带锁髓内钉来取代钢板做为一部分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的内固定材料。带锁髓内钉的优点在于,通过横穿的锁钉与股骨皮质相嵌,使髓内钉与整个股骨形成一个整体,因而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并能限制股骨断端旋转、移位,患者术后可以相对较早的开始患肢功能锻炼。然而,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由于手术适应征选择不当或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过早下床负重等等原因,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而发生骨不连的病人数目也逐渐增多,文献上也多有报道。临床上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手术将带锁髓内钉取出,重新更换内固定物,并在骨折断端内植骨的办法来治疗。但这种方法手术持续时间较长,创伤较大,出血较多。自2007年1月以来,在临床上对16例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的病人探索研究钢板辅助固定+断端周围植骨这种手术方式,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分析、讨论并评价钢板辅助固定+断端周围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于16例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患者,采用保留原髓内固定物、断端局部清理、辅助钢板固定、断端周围植骨的方法治疗。术前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有病理性改变及生理代谢异常的病例,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症。纳入标准: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血沉、C反应蛋白、骨代谢及相关内分泌系统检查正常的患者。给予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取仰卧位,手术过程中,沿大腿外侧原手术切口瘢痕进入。钝性分开股外侧肌,显露骨折断端,检查断端稳定程度,本组病例,骨折断端都有异常活动、断端硬化,断端骨质不同程度骨质吸收、骨缺损。暴露骨折断端后,以刮匙、电刀彻底清理骨折断端内及周围的软组织,以咬骨钳咬除或凿除断端及周围的硬化骨质,并用骨凿在断端周围的上方和外侧骨皮质上凿出多个鱼鳞状新鲜骨粗糙面。选用6~8孔锁定加压钢板固定于股骨干外侧或前外侧,拧入螺钉可以为单皮质固定,也可小心避开髓内钉,交错固定于双侧皮质。将从患者自身髂骨取出的松质骨充分植于断端之间及断端周围。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炎治疗,24小时内拔出伤口内引流条。术后3、6、12个月对上述病例进行随访观察,并复查患肢股骨正侧位X线片,得出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程度,以此评价钢板辅助固定+断端周围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结果:上述1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小时30分钟~3小时00分钟,平均为1小时50分钟。出血量为:200ml~800ml,平均340ml。对16例病人进行随访观察,复查患肢正侧位X线片,随访时间为5-13个月,平均9个月。依据骨折愈合判定的标准:无纵向叩击痛,X线片显示有连续性骨小梁通过骨折线,患肢可完全负重2周而无明显的异常等[2],16例患者骨折均达到愈合标准,愈合时间为3~7个月,平均4个月。愈合率为:100%。复查16例患者膝关节伸屈活动,伸直:均达0°,屈曲:90°~120°,功能恢复良好。16例患者均无伤口感染、骨髓炎发生,均无钢板及螺钉断裂现象。结论:钢板辅助固定+断端周围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并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有利于患者骨折愈合,有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减少膝关节粘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优点,因此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应用于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