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PSIM模型的华北一作区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对干旱情景的响应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4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暖背景下,由于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造成的华北一作区马铃薯种植生产活动受限,对区域粮食安全造成威胁。基于此,本文以华北一作区马铃薯为研究对象,结合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APSIM)和数理统计方法,完成了APSIM模型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评价,模拟分析了华北一作区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对不同干旱情景的响应情况。为更好地掌握当地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状况,确定田间管理措施,提高该区域的水分利用效率,实现华北一作区马铃薯干旱的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APSIM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华北一作区不同年景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其中生育期的决定系数R~2和一致性指标D均在0.75以上,模拟的绝对误差(RMSE)均在1.7~2.9 d以内;叶面积指数(LAI)、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的决定系数R~2和一致性指标D也均在0.8以上,模拟结果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低于20%。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在研究地区具有适用性。(2)干旱胁迫作用阶段会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在相同的干旱胁迫强度下,马铃薯LAI、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对单一发育阶段干旱胁迫响应最大的阶段是分枝-开花期,分枝-开花期干旱胁迫会使LAI、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分别减少2.3%~35.3%、12.5%~38.6%和2.0%~46.2%。不同研究区域在播种-出苗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不同,部分站点在播种-出苗期进行短时间轻度干旱胁迫时(T1),会增加马铃薯的产量。(3)干旱胁迫持续时间会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LAI、地上部生物量和最终鲜薯产量都随着干旱胁迫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减小。LAI、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对连续发育阶段干旱胁迫响应最大的阶段都是出苗-可收期,出苗-可收期干旱胁迫会使LAI、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分别减少7.7%~50.6%、23.3%~62.8%和3.6%~56.0%。连续三个发育阶段的持续干旱胁迫对马铃薯LAI、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大于连续两个发育阶段的持续干旱胁迫。(4)干旱胁迫强度会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LAI、地上部生物量和最终鲜薯产量都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减小。轻度干旱胁迫时(T1),LAI、地上部生物量和最终产量分别减少8.9%~15.2%、25.4%~31.7%和4.1%~12.6%;中度干旱胁迫时(T2-T3),LAI、地上部生物量和最终产量分别减少17.9%~43.5%、30.5%~53.6%和10.2%~49.1%;重度干旱胁迫时(T4),LAI、地上部生物量和最终产量最高可减少59.7%、73.5%和70.5%。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增加,干旱胁迫对LAI、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叠加性。(5)不同降水梯度的水分控制模拟对单一发育阶段、连续发育阶段及全生育期马铃薯LAI、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趋势基本相同,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各变量减少百分比由东南到西北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LAI、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损失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一作区西北部地区,这种现象与华北一作区的地势、土壤环境条件和各区域降水资源分配情况有关。
其他文献
番茄是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但在实际生产中易受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影响,从而造成减产。表皮毛作为番茄表面一种特化的毛状突起结构,在抵御胁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JA信号与番茄表皮毛的形成、腺体内次生代谢物的积累关系密切,其信号通路上的关键转录因子SlMYC1是表皮毛生长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雷帕霉素靶蛋白(TOR)是植物生长发育的核心调控元件,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TOR能调控番茄表皮毛的
学位
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与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是我国北方广泛分布的重要森林和经济树种,也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柞蚕饲料树种。由于形态上相似、分布范围上高度重合,以及自然状态下存在着大量种间杂交,自1912年辽东栎建种以来关于二者分类关系的争议就一直不断。有学者认为辽东栎应归入蒙古栎作为一个亚种,也有学者认为辽东栎与蒙古栎是两个不同的栎属植物种类。本论文从
学位
植物侧根发生能力可作为植物适应环境能力强弱的一种重要标志。在耐逆境植物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根中已获得响应石油污染胁迫的甘露聚糖酶基因(Mir MAN),转化拟南芥获得过表达植株(Mir MAN-OE)。本研究通过调查转化植株生长性状及侧根发育情况,并通过盐胁迫下该基因过表达植株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耐盐适应性鉴定,解析了该基因提高植物盐胁迫适应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
学位
柞蚕(Antheraea pernyi)是我国特有的农业昆虫资源,蛹(幼虫、成虫)可食用,茧可缫丝。柞蚕幼虫因具有丰富的体色而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观赏昆虫。幼虫体色在生产和育种实践中是柞蚕新品种选育的基本形态标志。为解析柞蚕幼虫体色的遗传与色素基础,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手段对柞蚕幼虫体壁中的色素相关基因进行了鉴定;检测了柞蚕体内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开展了幼虫黄体色和白体色的遗传分析,并利用代谢
学位
针对元素化合物易学难记的问题,以铁及其重要化合物为例,在物质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真实情境的复习方式,赋予铁及其重要化合物丰富的内容,点面结合,形成铁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以期强化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期刊
复杂地形下的风系统深刻地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与大气的物质-能量传输过程。由于复杂地形下风特征的空间异质性,单一观测点难以准确描述风场特征,限制了人们对风系统的理解。本文利用位于中国辽宁东部山区独立流域(面积约:536 hm~2)的“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塔群监测研究平台”(简称:科尔塔群;由3座通量塔组成:1号塔-典型次生林,2号塔-蒙古栎林、3号塔-落叶松人工林)和流域外1座气象观测站,采用2020年和
学位
在世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旱灾等极端气候事件出现频率日趋增加,粮食作物的干旱研究早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生产和应用气象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马铃薯在全球重要粮食作物中位列第四,华北一作区是中国马铃薯的优势产区,干旱是影响此区域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素。干旱指标的构建、干旱等级阈值的确定以及干旱灾害的监测历来是农业气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中国华北一作区马铃薯干旱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1981-2015年
学位
花色作为观赏作物最主要的性状之一,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具有魅惑色彩的花朵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百合作为目前世界范围内六大鲜切花之一,因其姿态端庄、花色多彩、寓意美好,素有“球根花卉之王”的美称,自古以来便备受青睐。MYB转录因子作为高等植物中研究最广泛的转录因子,可以通过调控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单个或多个基因的表达来实现多彩的颜色变化。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已在多种植物中鉴定得到相应MYB转录
学位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受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影响,大豆的品质和产量会急剧下降。因此,防治刻不容缓。目前生产应用的防治方法有物理、化学、生物防治等,但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培育抗病品种。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需要突破根部细胞细胞壁,在根内寻找合适的位置进行定殖。有研究表明,在线虫侵染前后木质素合成通路较为活跃。木质素是次生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肉桂酸-4-羟化酶(C4H)和漆酶(Lac)是木质素合成
学位
东北地处欧亚大陆东端的中高纬度区,属于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也是我国低温灾害的重发区和多发区。气候变暖导致该区初霜期延迟,终霜期提前,林木提早发育,推后休眠,使处于早期生长阶段的林木幼苗在春秋时节很容易遭受由气候波动引发的极端低温灾害。基于此,本文以一年生胡桃楸幼苗为试材,采用模拟自然降温营造不同低温胁迫环境,探讨了不同初始环境温度下生长的林木幼苗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其结果将为研究气候变暖条件下温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