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特岗计划”的推进和发展,每年有大批的特岗教师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特岗教师作为“特岗计划”的实施主体,其生存状态不仅关乎自身的发展,更关乎学生、学校的发展,乃至影响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速度、水平和质量。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选取三位特岗教师为研究对象,倾听他们的生存故事,试图探寻“特岗计划”对特岗教师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成为特岗教师的原因、面临的生存境遇和三年服务期满后的选择及原因。以此呈现特岗教师服务期的全部经历,追寻在不同学校工作的特岗教师的境遇。本研究以皮埃尔·布迪厄(Pierrc Bourdieu)的场域理论为基础,运用“场域”、“资本”、“惯习”等核心概念搭建论文的分析框架,对三位特岗教师的入场突围、在场状态、退场抉择三个动态的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揭示他们的生存境遇,进而来探讨“特岗计划”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特岗计划”对缓解就业压力、优化农村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缓解农村学校师资不足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该政策及其实施仍缺乏对特岗教师入职动机、农村适应性等方面的考察、特岗教师工资收入未能与同期入职的在编教师相持平、工作量大、专业发展的外部支持少、人际关系圈小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规范入场秩序、扩大在场资本积累、健全退场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这些生存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启示和建议,以进一步改善“特岗计划”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