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白内障术中采取不同方位的透明角膜切口术后疗效及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在白内障术前及术后视觉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方法:前瞻性随机研究,随机收集自2016年0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明确诊断为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64例64眼,随机分为A组透明角膜切口方位于双眼颞上侧(约右眼10-11点方向,左眼1-2点方向),B组透明角膜切口方位于双眼正上方(约12点方向)。本手术均是由同一经验丰富的眼科白内障组医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内人工晶体植入术。所有入选病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d、术后1周、术后1月以及术后3月行国际标准视力表测量,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TMII,Visiometrics视量公司)检测。比较两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客观散射指数值(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值)、MTF空间截止频率(MTFcut-off值)、斯特列尔比值(strehl ratio,SR值)以及对比度分别为100%、20%、9%时的OQAS值(OQAS value,OV100%值、OV20%值和OV9%值) 结果: (1)所有患者术后1d至1周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均逐渐上升,较术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月裸眼远视力与最佳矫正远视力逐渐趋于稳定;其中在术后1d与1周A组的裸眼远视力值和最佳矫正远视力值均高于相同时间点的B组患者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在术后1月与3月,其裸眼远视力值和最佳矫正远视力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A组与B组患者在术后1d及1周,OSI值比术前均逐渐下降,术后1d、1周、1月及3月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术后1d(2.81±0.89)及1周(1.98±0.73)OSI值明显低于B组1d(3.46±1.17)及1周(2.61±1.20),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3个月较术后1周比较OSI值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两组患者OV9%值均较术前逐渐上升,不同时间截点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术后1d(0.29±0.09)、1周(0.33±0.12)、1个月(0.37±0.14)及3个月(0.42±0.17)均明显高于B组术后1d(0.24±0.10)、1周(0.27±0.09)、1个月(0.31±0.09)及3个月(0.34±0.14),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d、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各时间点MTF cut-off值、SR值、OV100%值、OV20%值较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术后1d、术后1周、术后1月及术后3月的MTF cut-off值、SR值、OV100%值、OV20%值与同时间点B组患者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1.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内人工晶体植入术中采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术后眼内散射情况小,早期视力恢复快,视觉质量高,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2.客观散射指数值和对比度为100%、20%、9%时的OQAS值能全面、客观的反应患者的视功能状况,在评估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内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3.基于双通道理论的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是衡量光散射的新方法,综合高阶像差和光散射以预测视网膜成像质量,为建立全面的眼科白内障手术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一种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