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用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展开研究,揭示丝路沿线文化的分布、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形与时段特征,尝试分析促进或干扰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因素,以明确丝路畅通对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以及这一时段在丝路文化交流史和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阐明选题缘由并界定研究的时空范围,就选题研究时段内与丝绸之路及丝路沿线地区的相关成果、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研究现状整理回顾,指出本文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并简要介绍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与民族政权。二、选取希腊文化作为沿丝路东渐的文化之代表,按照文化传播扩散的层级顺序论述了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的东传以及希腊传统遗产的余波和渗透,指出在此背景下丝路西段贵霜、帕提亚的文化流变。通过对秦汉文化里西来因素的分析强调希腊文化与秦汉文化接触的间接性,并进一步探讨西亚、中亚和欧洲文化东渐的方式、渠道及与丝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前2世纪至2世纪丝路文化东传的特点。三、分析丝路开通初期汉文化的西传进程。指出匈奴在西域未通之前于汉文化西传的意义,剖析通西域后汉文化如何作用于西域文化的形成,同时点出游牧部落、民族迁徙对汉文化西传的贡献。通过对丝路西段贸易的分析,认为贵霜和帕提亚因其中转贸易而成为传播汉文化的重要存在,并指出该时段汉文化西传的特征。四、综合考虑划分文化区的各种要素并参考已有成果,总体上把丝路沿线文化区初步划分成为丝路东段文化区和丝路西段文化区,并对丝路东段文化区和西段文化区进行进一步细分。考察在文化边缘区的中亚、新疆两个文化交汇地,分析其文化内涵以及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地的原因。五、总结影响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丝路沿线文化交流的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阐明文化的交流格局。最后点明丝路畅通于文化交流的作用以及本文所研究的时段在丝路文化交流发展史和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