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社会的到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价值、意识形态也在市场化的洪流中面临各种拷问,似乎一夜之间每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社会的到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价值、意识形态也在市场化的洪流中面临各种拷问,似乎一夜之间每一个角落的所有物什都变成了商品。文学,这个本米高居于象牙之塔的精灵,也走下精神的神位,纳入了世俗的利益纷争之中。文学运作方式,乃至主题设计和题材选择都受到了经济利益的制约,文学价值出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自从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经济领域和价值领域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经济生活上的重大变革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念,新旧价值观念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并呈现出一往无前的变迁之势。正是在这样的文学历史语境之下,本文拟从90年代以来出现的商贾历史小说文本入手,讨论这些文本所呈现的个体与民族国家的价值诉求,揭示文本的悲剧审美力量与道德教喻功能。
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引言”从历史传承、时代氛围和文学语境角度追溯商贾历史小说出现和兴盛的因由,并概述近年米对商贾历史小说研究的基本状况。
第一章主要从内心情感、个体利益等方面,分析商人追求个体价值的梦想。
第二章从民族情怀、国家意识层面,揭示商人对民族国家的价值欲求。
第三章在阐述商人个体与民族国家的矛盾中,进而阐释它们产生的悲剧力量和教喻意义。
其他文献
大学四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回想起高考结束时对理想大学的望眼欲穿,到走进大学后的亲身体昧,像一幕幕电影画面在我脑海中浮现。当我在考场上放下那支刻着“孔庙祈福”的签字笔,内心开始欢呼,终于要摆脱这噩梦般的高中,飞向那方流光溢彩的自由天空。但是,当真的开始翱翔,我才慢慢发现,走有走的苦楚,飞有飞的不易。借这篇文章,借这场回想,希望能用我的过去,为你开启更美好的明天。 主人公:许轲 就读院校:东北大学
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之后的更高一级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高层次的教育。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教育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现代化建设
高考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一段回忆了,这段回忆,有我曾经拼搏的汗水、备考的压力和最美好的三年青春。当收到北航的录取通知书时,我如释重负。其中的滋味,恐怕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主人公:刘勇 就读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就读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高考时间:2014年 高考分数:677分(理科) 生源地:吉林 鲲鹏逐天 圆梦北航 以梦为马 高三的时候,我的成绩不是很稳定,上学期一
现在回想起四年前的高考经历,我还能够回想起当时的艰辛、坚持和纠结,不过好在来到这个学校、这个专业之后,我从来没有后悔过,也算不负我高中三年的勤奋和大学四年的努力。 主人公:巩艺杰 就读院校:中国海洋大学 就读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高考时间:2013年 高考分数:637分(理科) 生源地:山东 做一名光荣的“海上土木工程师” 在高考中突出重围 从初中学习理科课程开始,我就对理科
回想当年,那段备战高考和填报志愿的日子是热血而弥足珍贵的。如今就读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英语特色培养)的我,即将进入一家国内知名的IT企业就职。在此,我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对专业的理解,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主人公:赵恒锐 就读院校:重庆邮电大学 就读专业:软件工程(英语方向) 高考时间:2013年 高考分数:542分(理科) 生源地:四川 认清自己以后的路 当年我
循着心理学的情怀之路,我从10岁的懵懂向往,走到20岁的专业深造,爱好的种子拱破土壤,正茁壮成长。如今我坐在华师大丽娃河边的长椅上,享受初春时节的片片暖阳。回想高考前徜徉题海的时光、出分后志愿填报的纠结,再看看手中的心理专业书籍和学生会的阶段工作汇报。关于付出与回报的话题,我有很多想与大家分享。 主人公:刘天明 就读院校:华东师范大学 就读专业:应用心理学 高考时间:2014年 高考分数
槐序时节,南京又飘起了小雨。望着窗外气象楼顶的雷达,我又想起了高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欢笑和汗水并存,挑战与刺激同在。我用三年的努力,换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请让我在凭栏听风雨的闲暇之余,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感触。 主人公:潘宁 就读院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就读专业:大气科学 高考时间:2016年 高考分数:622分(理科) 生源地:河北 成“大气”象者,必包容万象 鏖战高考
中国现代文学的“灵肉冲突”母题叙事是以郁达夫小说创作为开端,一直延续到当代。其间,郁达夫、丁玲和张贤亮三位作家用鲜活的人生诠释着作品中浮动的思想精华,在文学史上书写了
《新中國出土墓誌》是中國文物研究所與全國各省、市文博考古及古籍整理單位合作編輯的一部大型叢書,匯集了建國以來發現的國内新出土的歷代墓誌,本文的研究材料—《新中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