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不投入或不直接投入生产经营和流通领域的、主要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产权属于国家的资产。它不以营利为目的。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承担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其所占有使用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保证其责任能够得以履行的物资基础,因此,为了国家基本职能的行使,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一定要尽职尽责。根据《中国会计年鉴》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147665.78亿元,成为全部国有资产总额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但现存的严峻事实是我国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圆满召开,行政事业单位等公共服务部门的新一轮改革与转型也拉开大幕,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明确的目的,而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恰恰会从多方面影响这一宗旨。所以,转型背景下探求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近年来,国家层面的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提出区分不同的事业单位类型以及对相关资产进行分类管理的思想。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也极具现实意义地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指导。以上法规的发布是为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同样受用。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结合资产分类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这一视角来研究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问题,针对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的一般框架以及具体的实现路径。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明确阐述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涵义等基础概念,并界定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及提出相关经典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调查问卷,主要从资产分类管理情况、内部控制贯彻情况两个层面来揭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上文的分析结果,对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完善提出一般框架以及具体的改进意见。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提高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效率和效果,首先要完善资产管理模式。这个模式应该是资产管理主、客体权责明确,管理制度和管理工具作用明显的一种状态。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模式应该注意同中有异。通过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资产分类管理的具体落实、内部控制的监督要素、信息系统工具的应用管理等是薄弱环节。针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既有问题,笔者提出了在主体管理客体的过程中,要明确权责,建立健全资产分类管理管理制度,并从薄弱环节入手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使管理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从内外两方面来利用相关管理工具,如信息系统及外部政策监管等来扎实有效地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和效果。本文的创新点之一在于本文的切入角度较为新颖,笔者采用一种介于微观与宏观的方式来考虑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资产管理模式完善问题。这与现有的关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研究有所区别,现有文献中,要么是聚焦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要么局限于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某一具体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之二是在优化管理模式的路径选择上,纵向考虑资产管理主客体、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等三面,横向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资产分类管理制度,全面地对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提出建议和意见。本文的创新点之三在于对资产管理调查问卷的应用。一方面是对于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印证,另一方面是了解到实务人员对优化资产管理模式的选择倾向,这对提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建议和意见非常关键。不可否认,本文的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数据相对来说较难获取,本文在搜集数据的过程中,主要参考中国会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财政部网站相关信息。相关文献中可获得的披露信息基本止于2012年,所以本文的结论主要依据2012年及其以前年度数据分析得出,这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本文的调查问卷发放和收回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上述两方面应当作为以后改进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