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西方列强的无情侵入,以及我国国内掀起的各种变革,都强烈冲击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音乐也潜移默化的发生了变革,迈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行成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形式——学堂乐歌。这种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是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学堂乐歌的含义是指在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或在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学堂乐歌作为我国音乐历史上的新生事物,他的出现不仅开启了学校音乐教育,也对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本论文关注的是学堂乐歌的歌词,为能对学堂乐歌歌词的艺术性作出严谨、科学、全面的研究,本文主要以实证的方法来梳理学堂乐歌时期的歌词创作,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各种结论。基于此目标,本文着手于五个部分进行研究分析。第一部分为前言。简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主要理论与方法等。第二部分简要说明学堂乐歌的产生及萌芽。主要介绍说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和其初期的发展状况。第三部分为学堂乐歌歌词的主要内容及创作手法。分析概括学堂乐歌歌词的爱国主义、军国民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文化思想教育等内容以及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第四部分为学堂乐歌代表性音乐家——沈心工、李叔同及其歌词创作。诣在介绍沈心工和李叔同的歌词创作历程、内容、代表作品以及词作风格。第五部分为学堂乐歌歌词的历史意义。分析总结出学堂乐歌的四项历史意义,即开启了新时代歌词的写作;引导了国民的思想;产生了大批词作家、词作,滋生了多种歌唱形式;影响了现代的歌词创作及音乐文学教育。由于个人学术水平与条件有限,本论文只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本人学堂乐歌歌词探究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