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顺应论视角下《边城》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来源 :中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369426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城》是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作品已被译成英国、美国、日本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入大学课本,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然而国内的翻译界对沈从文作品的翻译研究却相对薄弱。  本文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旨在将顺应论引入到《边城》的英译本研究中,同时对文学翻译的顺应框架做出有意义的探索。论文所选用的第一个译本The Border Town,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1981年出版。译林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了沈从文和戴乃迭的双语对照版本,将作为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之一;第二个译本BORDER TOWN,由Jeffrey C. Kinkley(金介甫)翻译。由于后者在美国印刷,且才出版不久,大陆现阶段尚未见到有对其翻译的研究出现,对其的研究探讨将是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之一。  文章开头阐述了顺应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边城》英译本的研究。着重介绍了维索尔伦顺应论中的几个概念,指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是顺应论。继而从语言语境(篇内衔接、线性序列和篇际制约)以及非语言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角度对两个英译本(上下文之间衔接、语言文体特征、情节设置、感情色彩、称谓、社会心理、谚语和时空指代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详尽的比较评析,对动态语境顺应这一框架进行了具体的实证对比分析,探讨了语境顺应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指出了语境对语言产出和释义的动态影响。  通过对《边城》这一文学名著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这两个译本虽然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但却取得了各自的成功,主要在于他们成功地顺应了当时的语境。文学翻译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手段,为了获得较好的翻译效果并成功地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各种语境因素并且做出不同的选择和顺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选用的译文既要适合原文的语境,同时也要考虑译语语言特点,正确评估译文读者的心理、社交、物理世界以及其接受能力,为其重塑语境。文学翻译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选择和顺应的过程,作为交际者一方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选择的同时,既要顺应源语作者和译文读者所处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又要对不同的语言结构客体做出相应的顺应。从宏观上来看,不同的译本涌现出来以顺应不同时代背景的读者或特定的翻译目的,使文学翻译的动态性得以体现。从微观上看,翻译过程中语言结构对语境的顺应及意义的生成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受一定因素的影响,译者在做出选择和顺应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意识程度。  通过对比分析,作者认为翻译是一种复杂的不断进行选择的活动,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交际环境和目的,在不同意识程度的参与下针对语言结构和语境做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并指出文学文本复译的必要性,即文学翻译无定本,文学作品应该被不断的重释翻译以顺应不同的时间、语境和交际目的,译本比较不应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上,而应考虑到当时翻译的时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因此,将动态顺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而且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拓展了研究深度。笔者希望籍此在沈从文作品译作的研究领域尽一份薄力,并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借鉴参考。
其他文献
如今,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英语电影正越来越多地涌入中国市场,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之一。作为电影的标签和门楣,电影片名始终被置于醒
本论文研究的是记者招待会中中国文化因素的口译策略。长期以来,口译策略的研究主要局限于释意理论和功能理论,很少有人从英语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所提出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视角
大量的实验研究围绕教师反馈对学习者写作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没有得出最终的结论。本实验方案基于前人关于教师反馈的相关研究,并主要建立在Bitchener, Young和
作为诺奖当世呼声最高的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1933)被誉为最杰出的当代美国小说家之一。他的最新小说《路》一经发表,便获得了巨大成功,为他赢得了另一
随着光纤的发明及其损耗的降低、预制棒和拉丝技术的进步、玻璃掺杂丁艺的成熟。出现了以稀土掺杂玻璃光纤作为增益介质的光纤激光器。柔韧质轻的光纤赋予了光纤激光器结构
听是儿童最先掌握的语言技能,是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说、读、写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的能力。随着国际商务政治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增多,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