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体肌反射在糖尿病性括约肌功能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球海绵体肌反射(Bulbocavernosus Reflex BCR)及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Pudendal Nerve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SEP)在诊断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 DNB)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与超声尿动力学检查的相关性,同时,应用BCR技术评价甲钴胺片剂对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对我院2009~2012年门诊及住院的糖尿病伴或不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包括尿潴留或尿失禁)的110例患者行BCR、SSEP检测,其中组1为糖尿病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组,60例,男28例,病程0.5~14年,平均(4.56±6.43)年,年龄45~69岁,平均年龄(59.01±10.93)岁;女32例,病程1~13年,平均(5.86±7.03)年,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8.60±10.81)岁。组2为糖尿病不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组,50例,男24例,病程1~12年,平均(4.32±5.28)年,年龄41~66岁,平均年龄(58.24±11.69)岁;女26例,病程2~16年,平均(5.48±6.32)年,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7.04±10.32)岁。对组1患者行超声尿动力学检查并给予口服甲钴胺片剂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症状、膀胱残余尿量、血糖检查及BCR再评估。同时收集我院2009~2012年的无神经系统病变、性功能正常的健康成年人60例作为对照组,男35例,年龄39~68岁,平均年龄(55.30±10.63)岁,女25例,年龄42~67岁,平均年龄(57.28±10.02)岁,并对其进行BCR、SSEP检测。  2.检测方法:  1)、使用丹麦维迪公司生产的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BCR、SSEP检测。  ①BCR测定:刺激电极选用鞍状表面电极,置于耻骨联合处,记录电极使用同心针,依次插入左右球海绵体肌,以波形离开基线开始计算潜伏期和波幅。  ②SSEP测定:刺激电极刺激位置同BCR,记录电极置于Cz-2,参考电极置于Fz,检测P41波潜伏期和波幅。  2)超声尿动力学:使用德国WIEST8000尿流动力学分析仪进行测定与分析。内容包括充盈期膀胱感觉、膀胱顺应性、膀胱的容量、逼尿肌的活动性;排尿期最大尿流率、最大压力及压力-流率测定等。  3)分析方法:计算三组BCR潜伏期、波幅均值,SSEP P41波潜伏期、波幅均值;三组之间BCR潜伏期、波幅进行比较,SSEP P41波潜伏期、波幅进行比较;计算病例组BCR异常率;糖尿病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组超声尿动力学检测异常率;分析BCR与超声尿动力学检测结果相关性;药物干预前后患者BCR潜伏期比较;分析BCR检测技术用于诊断糖尿病性膀胱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结果:  伴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组较不伴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组BCR波幅明显下降,两组间BCR潜伏期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对照组比较,两组BCR潜伏期均有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感觉容量与BCR平均潜伏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78,P<0.05),与BCR平均波幅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0.196,P<0.05);最大逼尿肌压力与BCR平均潜伏期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185,P<0.05),与BCR平均波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91,P<0.05);伴括约肌功能障碍者BCR异常率为80.0%(48/60例),超声尿动力学异常率为76.7%(46/60例),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87,P>0.05)。对口服甲钴胺片剂治疗3个月的患者进行BCR再评估,结果显示治疗前后BCR潜伏期、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存在阴部周围神经损害,BCR检测技术可对其进行定位、定性诊断。  2.BCR与尿动力学检查对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具有同样的定性诊断价值,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  3.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其BCR表现为波幅降低为主,提示其病理改变可能为轴索病变为主,  4.弥可保对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BCR改变不明显,提示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存在神经轴索损害恢复极其缓慢或不可逆性,3个月的弥可保治疗未见疗效。
其他文献
背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而钙磷代谢紊乱、血管钙化、心脑血管事件、左心室肥厚、外周血管疾病均是MHD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近年来多项研究
第一部分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硬化肝脏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 及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是指组织多
背景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一发病率高,预后差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心衰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大型临床试验ELIT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以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晚期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内脏器官受累,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
孙德宏:《工人日报》社长、总编辑;美学专业博士。作为一张主流大报的社长、总编辑,他不仅重新回到学校攻读博士学位,而且出版了一本学术价值颇大的专著。对这本由生活·新知
该研究应用夹闭大鼠双侧肾蒂造成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检测缺血后尿流率、肾功能,结合常规病理检查,以及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肾组织标本bcl-2和HSP70检测,来探讨该氨
研究目的:  探究口腔癌患者中 PAX1(Paired box1)基因在口腔癌组织、癌旁组织、手术切缘之间甲基化是否有差异;检测口腔癌组织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胆道恶性肿瘤的64.7﹪.中国的胆囊癌发生率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占第六位.该研究收集26例胆囊组织的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