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分立中利害关系人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yzhang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司分立是公司适应经济环境的变迁,提升企业竞争力而进行公司重组的重要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对公司分立进行了规制。公司分立是企业组织的重大变更,分立的结果会使公司在人格、财产、权利和义务等许多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并将波及到中小股东、债权人或者职工等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因此,这时对中小股东、公司债权人及公司职工的权益进行保护就显得非常必要。在公司分立中如何保障中小股东、债权人以及职工的权益也关系到公司分立制度效率与安全价值取向的平衡。笔者参考各国或地区立法,分析了公司分立中利害关系人的范围,详细论述了公司分立中保护利害关系人权益的制度。前言部分简单介绍公司分立的一般理论和经济学中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公司分立将使公司营业的一部或全部转移至新设公司或存续公司,将对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经济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利益相关者的范围过于宽泛,该如何界定公司分立中的利害关系人的范围,在公司分立中该如何保护利害关系人的权益,以此引出问题。第一部分主要讨论公司分立中利害关系人权益保护的必要性。通过借助经济学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界定公司分立中的利害关系人的范围,并通过风险救济理论以及公司分立制度价值方面综合论证公司分立中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公司分立程序中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制度。首先,知情权的保护是公司分立中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前提,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有关立法和实践规定,提出完善我国公司分立中保护中小股东知情权制度的建议。继而通过探讨中外有关立法例中保护中小股东表决权的具体措施,提出完善我国公司分立中股东大会表决权制度的建议。然后,详细论述了中小股东保护的一种重要的制度——股东退股权。第三部分详细论述了公司分立中债权人权益的保护制度。公司分立中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根本:一是在于事前防范,将公司分立的信息及时、准确、全面的传递给债权人,保护其知情权,使其决策有着坚实的信息基础;二是当公司分立行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时,有着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使债权人能够获得事后的补救。鉴于我国公司法放弃了公司分立中针对债权人进行保护的异议权制度和担保清偿制度,所以笔者通过论述债权人的知情权、连带责任制度以及公司分立无效制度,并参考世界各国的相关立法,对我国立法的完善提出建议。第四部分主要论述公司分立中有关职工权益的保护制度。公司分立将产生公司营业的一部或全部转移至新设公司或存续公司的效果从而会改变职工与公司之间的劳动关系,这时要保护职工的利益就必须保证职工能便利的获取公司分立信息,并赋予职工充分表达意愿的权利。另外,在公司分立中保持稳定的劳动关系、使职工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一致是提高公司分立效率不可或缺的条件,所以,笔者主要论述职工对公司分立的知情权和建议权以及公司分立中劳动合同承继制度,并结合国外的立法例与我国的立法实践,对完善我国的相关法规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民族地区高半山是扶贫攻坚关键主战区,特色产业扶贫是该区域扶贫的必然选择。民族地区高半山应根据资源优势、区域特点、民族特性,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扶贫与振兴要求,形成特
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外交概念,被日本第一个以正式外交文件的形式写入国家战略,在逐步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一套独具日本特色的“经济援助外交”体系。在日本国内需求和国
<正>作为艺术实践载体和思想潮流媒介乃至表现形式于一身的中国当代戏剧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元的态势。如果把新时期以来的戏剧按照历史存在和价值形态来分期
<正> 前言近几年来,在教学法的研讨中,人们对于把交际理论如何与课堂教学方法及教材联系起来所存在的困难讨论得较多。但相对而言,对于在传统的教学程式中,实施交际性教学法
<正>醉态以前在谈到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区别时,一定会举烂醉街头的例子。日本人会在街头酩酊大醉,高歌放吟,踉踉跄跄,拉住路人惹麻烦。中国人同样也是人,对酒精的反应应该是相
<正>《远离尘嚣》是哈代的成名之作,从基本情节看,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爱情纠葛。书中几个人物的关系围绕着美貌而气质不凡的女主人公芭斯谢芭展开,忠实而善良
遗传算法求解车辆路径问题时,优秀基因片段易被破坏,导致算法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遗传算法在解决车辆路径问题时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该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基于正向变异的
<正>一、最初的认知在见到何其芳之前,我对他最初的认知,是来自王瑶先生讲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那是在北京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所就读的西语系以培养"西方语言文学的研究与教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安全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对于广大生产企业,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这不仅是党和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社会对安全问题的普遍关注,而且也
【正】 作者库利科娃,莫斯科,政治书籍出版社,1980年,272页。本书系哲学博士库利科娃多年研究的成果,迄今在苏联已出过两版,在读者中颇有影响。作者根据大量资料,用马列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