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方法的氧化石墨烯和纳米贝利特水泥的制备及其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411574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泥基材料是当今社会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但其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破坏和开裂,由此导致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不足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实现对水泥基材料的增强增韧,我们制备与优化了氧化石墨烯(GO)和纳米贝利特水泥(NC),并用其形成复合材料,用于水泥基材料中以改善其孔隙分布,从而改善力学性能。具体来说,首先明确了电化学方法制备GO的机理,并对GO进行了完整表征;然后将制备的GO与石墨烯(GR)复合形成复合液(GO/GR)掺入水泥基材料,从而提高GR这一纳米材料在水泥浆体中的分散性,得到更好的力学性能和孔隙分布;通过燃烧法制备了NC材料,并对制作工艺进行了优化;将制备好的GO和NC相结合,制作成GO/NC复合材料,初步探讨了通过NC改善GO与水泥基材料之间的界面,以得到更好的增强增韧效果的可能性。结果表明,GO的电化学制备是碳纤维(CF)阳极的劣化的结果。通电时阳极产生的氧气进入CF阳极,使得CF布发生氧化。形貌上表现为CF布部分纤维脱落,成分上表现为C-C键大量转化为C=O键,脱落的纤维进入电解液成为GO。经过表征发现,电化学制备的GO有着典型的2D薄膜状结构,层数为1~3层,含氧官能团丰富,且整个制备过程除了简单的过滤,无需复杂的纯化处理,成分中不含对水泥基材料和环境有害的物质,是一种简单、稳定和环保的制备方法。GO中氧化官能团的存在,使得相比GR,GO的力学性能有所下降,但在水中的分散效果改善。因此,将GO和GR复合起来使用,一方面能弥补GO的力学性能缺失,另一方面能加强GR的分散效果,从而实现对水泥基材料更好的增强作用。当GO与GR总量不变时,将二者进行混合加入到水泥胶砂中,力学性能比单独使用GO或者GR均有所提高。与不添加掺合料的参比样相比,当GO:GR的比例为3:1时,3 d抗折强度提升了22.88%,抗压强度提升了38.13%,当GO:GR的比例为1:1时,28 d抗折强度提升了30.73%,抗压强度提升了19.50%。对于NC材料的制备,当原料中碳酸钙和微硅粉以3:1的质量比混合,在1150℃高温下煅烧120 min,可制备得到有效成分Ca2SiO4含量高达95.8%的BC材料;再通过和发泡剂结合压片(压力为6kN)后再次煅烧,可在实验室环境中合成高比表面积(为BC材料的2.2倍)的NC材料。制得的NC表面颗粒细化效果明显,粒径已达到100nm左右,作为掺加料时表现出比BC材料更高的活性,弥补了BC材料前期水化过于缓慢的缺点,并能增强水泥胶砂28 d及之后的抗折抗压强度。GO可与NC在水中发生均匀的团聚,增加了NC在水中的分散性。NC浸泡在GO溶液180d后可生成大量粒度在16~31μm区间的C-S-H凝胶和CaCO3。C-S-H凝胶的大量生成可保证GO与混凝土之间能够无缝对接,其合适的粒度为纳米量级的GO与微米甚至毫米量级的水泥颗粒之间的结合起到了过渡作用,从而使得GO表面官能团得到充分利用。GO与NC的协同作用呈现出其作为晶种提高水泥基材料性能的潜力。
其他文献
滨海地区海砂在工程建设中资源化利用是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必然的趋势,但海砂中氯离子诱导钢筋锈蚀的问题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不规范使用海砂的行为将会给建筑物留下日后成为“海砂楼”隐患。一般大气环境中,若考虑碳化降低p H值、释放固化氯离子以及引起氯离子再分布等影响,海砂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行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碳化和氯离子的协同作用是海砂混凝土结构不确定劣化的主要原因,即使海砂引入氯离子含量规范要求的限值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的减退和获得性认知能力的丧失等,是目前最主要的老年人痴呆症之一,其发病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病人脑内神经元胞外由β-淀粉样蛋白(beta-Amyloid,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P)和胞内由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 associated
本论文系统研究了硅藻土和膨胀石墨两种多孔材料与相变材料制备工艺及复合相变材料的性能表征,然后用相变陶粒等体积取代陶粒轻骨料混凝土中的陶粒,系统研究相变储能混凝土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和调温功能。第一种载体硅藻土,其含有活性二氧化硅,会有水泥反应,因此选择应用较多的绿色建材石膏为基材,并在基材中加入高导热和高韧性的碳纤维,提升储能石膏的导热性和力学性能。第二种载体是导热性和吸附性更强的膨胀石墨,研究两种
混凝土是世界上被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虽然它的抗压性能十分优秀,但抗拉性能却相对较低。其服役期间内,混凝土通常容易产生裂缝。裂缝的产生会为外部的有害离子提供进入混凝土的通道,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能。为了使混凝土具备裂缝自修复能力,混凝土自修复课题在近几十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微胶囊自修复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混凝土修复手段之一。当混凝土中有裂缝产生时,裂缝处的微胶囊因受到微胶囊与混凝土的界
混凝土早期温度裂缝是影响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的温度裂缝为有害的介质侵蚀混凝土提供了可能性,加速了混凝土劣化过程,严重时会影响结构的安全性。由于相变材料能在固定的温度稳定完成吸热、放热的过程,本文预期通过相变材料相变吸、放热的特点,将相变材料与混凝土混合之后协同工作,使混凝土自身具备控温能力。利用相变材料减缓早期水化温度上升的速率,降低温峰值,将混凝土水化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
酸雨不仅腐蚀建筑,对植物个体及整个生态系统也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其中,酸雨对植物的伤害已有相对完善的研究,植物对酸胁迫的响应也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对于植物如何感受酸胁迫信号尚不清晰。钙离子作为植物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当植物细胞感受环境信号时,细胞产生钙信号触发下游的防御响应。水母荧光蛋白(Aequorin)可结合Ca2+发出荧光,稳定表达Aequorin蛋白的拟南芥简称AQ,对AQ种子进行EMS诱导
Ag、Hg等重金属作为抗菌材料应用具有悠久历史,近年来,随着抗生素耐药问题的凸显,Ag、Hg相关的材料及抗菌、杀菌剂愈发受到关注。然而,Ag、Hg对细胞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却有待阐明。一系列强亲硫性金属如Ag、Hg、Cu、Cd、Zn的毒性强弱与其亲硫性强弱基本一致,暗示着金属对细胞的毒性与亲硫性之间的潜在关系。前期研究结果表明了两种金属能够直接破坏大肠杆菌细胞中心代谢通路中一类关键脱水酶外露的活性位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空气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并对人们的健康生活构成了威胁。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具有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灵敏度高、可集成至电子产品中等优点,使其在环境监测、公共安全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目前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仍存在响应/恢复时间较长、选择性、稳定性较差以及工作温度较高等问题,此外,目前主要使用“试错法”来筛选特定的气体
混凝土在自然界中可能受到碳化侵蚀,碳化后混凝土体积收缩,严重者甚至产生裂缝,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例如破坏性研究方式或者复杂系统的整体研究),对于混凝土碳化开裂条件、特征及碳化侵蚀机理的认识还有所欠缺。基于此,本论文基于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对水泥基材料的碳化开裂行为及碳化机理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于应用微米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μCT)技术研究水泥基材料的碳化性能的可行性进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Deepface and DeepID methods in 2014,deep learning methods for image recognition has dramatically improved the state-of-the-art performance on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