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在我院眼科进行早产儿眼底筛查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prematurity,ROP)的发病情况,探讨诱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各因素与其发病情况的相关性,并观察抗VEGF治疗早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为ROP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完成眼底筛查的150例(300眼)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散瞳的情况下,由同一个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眼底病专家进行眼底检查,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和屈光度为20D的透镜,必要时可借助巩膜外顶压协助周边视网膜的检查。采集病史,对早产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性别,输血史,试管婴儿,吸氧,胎数(单胎或多胎),使用呼吸机,生产方式(顺产或剖宫产),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透明膜病,肺炎,ARDS等14个因素进行详细的记录,根据眼底筛查结果分为无ROP组和ROP组2组,并对2组间这14个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将确诊为阈值前ROP的早产儿7例(14眼)和阈值ROP的早产儿5例(10眼),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25mg)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眼底病变的转归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完成筛查的150例(300眼)早产儿中,确诊为ROP的患儿有26例(52眼),发病率为17.3%。1期、2期、3期、4期、5期病变分别为34.6%(9/26)、27.0%(7/26)、30.8%(8/26)、3.8%(1/26)、3.8%(1/26)。其中I例5期ROP病变的患儿转外院治疗,12例(24眼)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25mg)治疗,13例(26眼)ROP患儿病变自行消退。(2)将无ROP组和ROP组间的这14个因素做多重二维列联表交叉检验分析,结果显示2组间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吸氧、胎数、输血、使用呼吸机的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因素:性别,试管婴儿,生产方式,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透明膜病,肺炎,ARDS的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立多元逻辑回归方程,观察到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吸氧、输血,使用呼吸机五个因素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wals值较大,对ROP发病的影响较大,胎数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s值较小,其余因素p>0.05,无统计学意义。(3)在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25mg)的12例(24眼)早产儿中,阈值病变的5例(10眼),阈值前病变的7例(14眼).1例阈值病变ROP早产儿于术后1月单眼病情复发,其余11例(22眼)单次双眼注药术后随诊观察3个月,病变消退,视网膜完全血管化,无复发迹象,1例(1眼)术后1天发现结膜下出血,随诊观察至1周,结膜下出血吸收,未发现感染,角膜损伤,眼压升高,眼内炎等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1)我院早产儿眼底筛查ROP的发病率为:17.3%。(2)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吸氧、胎数、输血、使用呼吸机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3)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25mg)对阈值前ROP和阈值ROP短期内的疗效是显著的,并且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