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中国家在开放过程中均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常用的解决方案是大量引入外资,我国也不例外,上世纪末在多种优惠政策的推动下外资流入规模持续扩大,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和外汇储备的大量富余,我国自有资金已处于流动性富余状态,然而高成本的外资引进活动还在持续,国内本外币资金双向富余。从国际经验上看,上世纪末,东南亚诸国在开放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大量外资涌入的现象,但由于政府对外资管理失策以及本外币资金配置不当,当经济形式逆转时,大量外资出逃形成资金空窗,进而引发了全国性金融危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那么,我国在开放过程中该如何管理外资,我国本外币资金配置是否协调,是否会步东南亚国家的后尘?在梳理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本文研究我国本外币资金配置现状,通过对国内储蓄率与投资率、本外币存贷差、外汇储备余额与外债余额的比较,发现我国本外币资金在数量上配置不当,本币存差外币贷差同时存在,外汇储备余额与外债余额并行高启,此外,本外币在经营管理上还处于各自经营、独立监管的状态,充分表明我国本外币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其次,本文分析本外币资金配置效率低下所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本外币资金配置效率低下一方面会增加国内通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央行对冲成本、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加大逆转风险,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影响;另一方面会从清算难度、资产减值损失、提升逃离风险等方面对金融机构日常运营造成困扰,此外,还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货币选择行为,引发“货币替代”风险。因此,为提高本外币资金配置效率,本文追根溯源,先从理论上分析我国本外币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在实用性和有效性原则的前提下,选择本币存贷差、外币存贷差、外汇储备余额、外债余额作为本外币资金配置效率的代表性指标,并增添流通中现金、外商投资额、国内外利差、国外基准利率、人民币汇率、进出口总额、金融机构存贷余额等作为解释变量,建立联立方程模型,通过GMM矩估计法的检验,判断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并进一步对联立方程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保证实证结果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最后,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提出弱化外资优惠政策、引导国内货币需求,调节国际收支、实现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稳步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提高本外币协调联动性、促进本外币一体化等政策建议。已有研究重点在于我国本外币资金配置现状及如何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等方面,国内学者有关本外币资金配置效率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在指标选取、模型构建、方法选择等方面鲜有可借鉴的思路,有关本外币资金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是木文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