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社社团文学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90107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社是明崇祯二年至明清交际时期的一个文人社团,以“兴复古学”、“务为有用”为社团宗旨,活跃于明季政治、学术和文学领域,前后大约二十年。他们在文学上宗法前后七子的复古派文学理论与创作,主要推崇秦汉、三唐文学,力返风雅,掀起了明代的第三次文学复古思潮。同时,他们在反思前人复古弊端的基础上,显示出了文学主张的融通性,不过分排斥宗宋论,从而成为明代文学最后的总结者,对清初文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界对于复社文学的研究尚且不多,并且对于其文学社团的身份认定尚不清晰。本文将采用文学社团的研究方法展开对复社文学的研究,尽力挖掘其文学的多面向。第一章,对复社的结社过程进行概述。首先从明代文学独有的偏胜好斗特质和文人结社的繁盛情况两个方面论述复社文人结社的背景。揭示复社建立的过程,其规模之大、成员数量之多、组织秩序之成熟是中国古代历史之最,在明末形成了绝无仅有的鼎盛局面。它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研究明清交替之际文学发展不可忽略的关键点。第二章,论述复社的文学活动及其文学思想的复杂性。用文学社团的研究方法展开对复社文学活动的梳理,考查其社内的文学运作、社外与它社之间的关系。它的文学思想也具有社团文学的特点,即多种主义的并存。复社文学思想的主流是继承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倾向,宗秦汉、三唐文学,上溯儒家诗教传统和风雅之旨。但社内同时存在宗宋主义者。总体显示出了一定程度的兼容并包特点。第三章,客观评定复社在明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其对清初文学的影响。复社掀起了明代的第三次文学复古思潮,但这样的地位评价曾经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本文细致摸索出明末文学复古思潮存在的蛛丝马迹,为这一地位的认定增添论据。司时,复社对清初的文学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宗唐的文学主张绵延全清代乾隆朝,复社在其中起到了过渡和引导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和考查的视角,对近几年来全国Ⅰ卷及浙江新高考卷考查人地协调观试题的设计特点与存在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设计建议,以
阿英,作为一位兼作家、文艺批评家、文学研究者多重身份于一体的学者,在中国文学的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新时期关于阿英的研究也涉及多个方面,不少学者就阿英在作品创作和
本文从留学生学习汉语虚词的角度入手,结合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平面,运用比较的方法,具体辨析“给、为、替”这组常用的近义介词。“给、为、替”同属对象类介词,都可引进动
本文分析了21世纪商贸高职教育发展趋势,阐述了宁波现代商贸人才的特征及基于"四个结合"的创新型教育办学模式。并以实际应用与成效来论证该新型办学模式的有效性。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是西方文化由欧洲向美洲扩散的结果。在这一文化扩散的过程中,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受到西方基督宗教文化的巨大影响并在美国社
《湘西》作为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其文学价值毋庸置疑,但沈从文对《湘西》创作发表的最初、最直接的价值,并非其文学审美意义,而是文艺传播的意义,迎合了危难时局下对民族命运
虹影是当今文坛著名旅英华文女作家,她在海外华文文学领域,创作是有实绩的。她的作品处处体现出她对历史、社会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奋斗、生命意义的思考,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中国农民成员权是指由中国法律制度确认的,有农民身份者在村社集体关系中享有主体地位和利益份额的法律资格。中国农民成员权是特定范围农民的群体性权利,可使集体权益回归农
有人说:标识是建筑的耳环。标识和环境中的其他装置相比,其体量不大,数量却不小,所以小小的标识对于生活空间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如何让标识在空间中的存在更加自然而富有机能
胶体增稠的食物流体黏度是吞咽困难饮食护理中的关键参数。这类流体需有较高的黏度和较强的非牛顿流体行为。本研究采用流变学方法表征了透明质酸多糖对含豌豆蛋白和大豆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