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强化毒砂和黄铁矿浮选分离的机理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iou820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砷是黄铁矿精矿中最常见的有害元素之一,在浮选过程中,需尽可能地将黄铁矿精矿中的砷除去,以避免影响后续冶金作业,污染周围环境。砷硫常规浮选分离的关键在于抑制剂的选择,然而,由于毒砂和黄铁矿表面性质接近、黄药吸附特性相似,不管采用何种药剂,在抑制毒砂的同时也会降低黄铁矿的可浮性,使得砷硫分离十分困难。低温等离子体已被证明是实现硫化矿物浮选分离的有效预处理手段,然而,目前等离子体在矿物表面的改性均在低气压/近真空环境下进行,且尚未有人研究过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对砷硫浮选分离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以毒砂和黄铁矿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搭建了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矿物表面改性试验平台。系统研究了不同放电气体(氧气、空气、氮气、氨气)及放电参数下等离子体预处理对砷硫分离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等离子体改性具时效性的客观存在。同时,采用一维数值模拟研究了放电参数对等离子体放电特性的影响,揭示了折合电场强度、电子密度、电子温度和平均电子能量等物理量的空间分布规律。2、系统分析了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对毒砂和黄铁矿矿物表面性质的影响。采用热力学计算,从溶液化学等方面研究了等离子体改性后毒砂和黄铁矿水溶液体系下的表面性质的差异。同时,采用XPS分析了改性前后毒砂和黄铁矿表面化学组成的变化及差异,揭示了低温等离子体通过向矿物表面引入[O]活性粒子和“晶格损伤诱导化学反应”,从而实现毒砂和黄铁矿的选择性改性的双重机制,以及SO42-浓度的增加是无氧等离子体改性后毒砂表面亲水性提高的关键。3、深入研究了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对药剂吸附行为的影响。加药后XPS分析、红外光谱分析、ICP-MS分析及Zeta电位分析等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改性后,黄原酸盐只能在强酸性介质中吸附在毒砂表面上,而在中强碱性环境下黄铁矿表面上的捕收剂吸附影响不大,进而揭示了等离子体改性后毒砂和黄铁矿表面捕收剂差异性吸附规律。4、系统分析了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对矿物晶体结构及表面形貌的影响。采用XRD和XPS深度剖析分析了改性前后矿物晶体结构,表明等离子体改性不会导致矿物新晶相的生成。同时,基于AFM图像分析了改性后矿物表面的粗糙度变化,结合SEM-EDS分析和XPS深度剖析,研究了等离子体刻蚀对毒砂和黄铁矿表面亲水性的影响机理,提出了不同等离子体的表面刻蚀机制,揭示了矿物可浮性的变化同时受表面粗糙度及缺陷区域表面氧化程度的影响,进而建立了等离子体刻蚀诱导矿物表面选择性改性的机制。论文的研究是对毒砂和黄铁矿浮选分离进行的新探索,从表面性质、药剂吸附行为及选择性刻蚀角度建立了等离子体的表面改性机制,丰富了现有的等离子体矿物表面改性理论,对实现砷硫的高效浮选分离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其他文献
阐述了当前国际上超临界及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发展情况和趋势,以及超临界锅炉变压运行、汽温调节,超临界流体的热物性特点,超临界锅炉水冷壁、本体型式,超临界锅炉材料、燃烧
<正>【裁判要旨】合同违约方应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守约方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的诉讼请求,并不一定得到法院支持。继续履行合同应需满足一定的法律和事实条件,如果诉争合同
对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海绵体——土体的储水能力进行了分析,结合非饱和土力学与水气两相流理论,提出一种通过调节土体孔隙气压力以达到缓解城市内涝、促进地下水补给的入渗调
为解决总体最小二乘(TLS)解算三维坐标转换时旋转矩阵线性化导致解算精度降低的问题,提出了能够直接求解旋转矩阵的多元总体最小二乘(MTLS)模型。为了验证多元总体最小二乘坐
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建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就如何解决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解决城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思路。
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业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能够密切联系各个方面,如消费、分配及生产,是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伴随信息时代的快
为了得到大型潜水轴流泵在水介质中的模态分布,并分析水介质对结构模态的影响,该文采用UDF二次开发,运用ANSYS WORKBENCH和APDL命令流耦合的方法,对特大型潜水轴流泵的轴系转
针对已有空间配置方法在协调土地利用多目标方面的不足,探讨构建基于多目标微粒群算法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模型。建立了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方案与单个微粒的映射关系,以经济
为探求大型泵站竖井流道的标准化水力设计方法,对基于规则化设计的竖井进水流道进行了三维湍流数值模拟,研究9个不同工况下的流道内部流动特性,揭示不同水平截面和纵向截面的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中压电缆一般采用单芯结构,电压等级为交流35 kV或10 kV。中压电缆布置及接地方式关系着系统传输容量、线路损耗及安全问题,影响到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