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型雨洪管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我国部分城市出现排洪压力大、雨水资源流失等问题,为了满足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需求,2013年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目标。场地层级的雨洪规划直接从雨水径流源头进行管理,承担着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但目前在场地雨洪规划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困惑与挑战,场地问题各异、诉求分散、规划存在争议且缺乏系统,与国外成熟的雨洪管理有一定差距。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项目的目标、标准、策略、措施、技术模型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这种困惑与挑战在于问题意识与目标系统模糊、海绵设施的应用范围有限、调研分析与技术支持不足,并从深圳国际低碳城建设的工作架构中,看到我国空间规划与市政系统是相分离的。要发挥海绵城市的规划引领作用,需要从空间规划和雨洪循环相结合的视角展开研究。本文任务是提出海绵城市导向下场地的雨洪规划设计体系,包括建设思路、问题识别和目标选择、指标体系、模型技术支持四方面,重点研究结合雨洪循环的规划设计内容。规划应基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模型辅助、灰绿结合的建设思路,识别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水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场地重点管控问题;建立目标体系和指标体系,一级目标实现雨洪功能,满足年径流量控制率、水环境质量、城市排水管网标准等指标要求。二级目标整合空间要素,满足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发展要求;提出空间规划与雨洪循环系统一体化设计,将雨洪规划分为三个层次:总体模式设计、场地要素控制、海绵设施选择。雨洪模式可分为“渗透+融合”、“群组+凸显”、“中心+聚集”三种。竖向要素结合径流路径、水体要素结合雨洪循环、绿地要素结合源头削减、街道要素结合排水设施进行设计。雨洪设施按照主要功能、景观效果等进行选择。以大连理工大学场地为例,结合雨洪管理模型SWMM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校园现状的水生态问题,年径流量控制率为70%,主要实现水生态目标、中部校区改造目标和环境改善目标;在场地核心控制区采用渗透+融合、中心+聚集的混合雨洪模式;并根据溢流点分布进行暴雨街道规划、滞留带规划、绿地连续型布局、竖向改造、排水管网设施改造。SWMM参与了规划的前期分析、规划设计、方案评估三方面,模拟结果表明,规划达到了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的要求,改善了不健康的雨水排放体系,同时满足场地发展和环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