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油烃是原油和燃料油中几百种烃类化合物的总称,具有较强的毒性,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乃至人类健康均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海洋石油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沿海污染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了解水产品石油烃的污染状况以及对人们潜在的健康风险,可以给相关部门提供理论数据,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石油烃污染带来的风险。本文就石油烃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和研究:
1.对石油烃的毒性、污染来源、污染现状、迁移和转化、危害、检测方法、预防及控制措施作简要综述。
2.针对水产品样品的特性,在目前我国海洋生物中石油烃检测方法(GB17378.6-1998)基础上,对方法中的皂化温度和时间、萃取剂和溶剂的选择以及萃取过程的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海洋生物样品于38℃烘箱中经NaOH皂化10h,能确保样品皂化完全且不受室温限制:用石油醚(30℃~50℃)代替氟里昂萃取,其效果更佳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蒸干后的残留物用石油醚(60℃~90℃)溶解,去水后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法的检测限为0.26mg/kg,比目前采用的国标方法高3倍多;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7.7%,加标回收率结果在88.5%~108.9%之间,适合于水产品中石油烃的检测。
3.于2007年1月~2008年3月,对黄渤海地区(青岛、大连、烟台、日照)零售水产品(鱼、虾、贝,共296份样品)石油烃含量水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四个沿海地区零售的三类水产品中,贝类石油烃总体平均含量最高,为10.79mg/kg,鱼类最低,为1.94mg/kg,虾介于两者之间,比鱼稍高,为2.49 mg/kg。
对四个地区鱼、虾、贝类石油烃的频率分布状况分析表明:3类水产品石油烃含量水平基本上呈正偏态分布。石油烃含量范围1.00~3.00mg/kg在鱼和虾样品中占优势;而贝类出现频率最高的范围在5.00~10.00mg/kg之间.
利用《海洋生物质量监测技术规范》第一类标准对青岛、大连、烟台、日照四个地区水产品中石油烃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类水产品在这四个地区平均污染指数分别为0.31,0.38,0.35,0.30。受污染程度的顺序为:大连>烟台>青岛>日照。青岛、大连、烟台、日照。四个地区零售鱼、虾、贝类石油烃平均污染指数分别为0.13,0.17(日照虾类样品缺失),0.72,污染评价结果分别为前两者未受污染,后者受轻度污染。但是部分虾类和贝类已受到轻度污染及重度污染。
4.于2007年1月~2008年3月,对青岛地区零售贝类(302份)石油烃含量水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受测的6种贝类总体石油烃含量水平范围在2.17~52.93 mg/kg之间,平均10.10 mg/kg。其中牡蛎石油烃平均含量水平最高,为15.41 mg/kg,菲律宾蛤仔最低,为6.50 mg/kg,其余贝类均小于15mg/kg。6种调查的贝类石油烃总体污染程度为:牡蛎>缢蛏>贻贝>扇贝>毛蚶>菲律宾蛤仔。其中牡蛎与菲律宾蛤仔、毛蚶石油烃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与扇贝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其余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调查的6种贝类石油烃含量频率分布基本呈正偏态分布特征。菲律宾蛤仔中石油烃含量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范围<5mg/kg,牡蛎的则是15.00~50.00mg/kg,其余4种贝类均是范围5.00~10.0 mg/kg。从6种贝类整体分析,石油烃含量水平出现频率最高的范围是5.00~10.0 mg/kg,占41.40%:最低的是含量范围>50mg/kg,占0.92%。
2006年和2007年青岛地区零售的菲律宾蛤仔石油烃平均含量分别为6.79mg/kg,6.50 mg/kg:出现频率最高的含量范围分别是5~10mg/kg,<5 mg/kg。
利用《海洋生物质量监测技术规范》第一类标准评价,青岛地区6种零售贝类总体受到轻度污染,污染指数在0.14~3.53之间,平均为0.67。其中牡蛎污染严重,菲律宾蛤仔未受污染,且各个月份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其余四种贝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轻度污染。
5.对青岛地区零售水产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青岛地区零售水产品中各个馏分风险商均不超过0.1,风险概率不超过10%,说明不存在风险。总石油烃的风险商约为0.172,风险概率为17.2%,说明也不存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