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体裁,它不仅是信息的载体,而且能够反映专业社区的交际目的。本研究以Bhatia(2004)的基于体裁的话语分析多维模式为理论框架,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15组涉疆新闻报道为语料,从社会认知纬度、文本纬度和社会维度三个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确立了中美涉疆报道的体裁结构,分析了体裁结构实现的语言特征,阐释了新闻背后的意识形态。宏观上,本文结合了Van Dijk(1988)的新闻的图式结构和Bhatia(1993)的新闻的认知结构,确立了中美涉疆报道的体裁结构,区分了可选语步和必选语步。微观上,本文以韩礼德(2000)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具体分析了及物过程中的物质、言语、关系三个过程。最后,本文从专业语境和社会语境两个方面,阐释了中美新闻不同的意识形态。研究表明:首先,宏观上,两份报纸的体裁结构都包含四个相同的必选语步,即“陈述事件”,“背景信息”,“主要事件”和“后果”。不同点在于《纽约时报》的语步结构包含一个可选语步M5“评论”。其次,微观上,总体而言,两份报纸中,物质过程的频率最高,言语过程次之,关系过程最少。具体而言,就物质过程而言,两份报纸在描述相同“施动者”时,其“目标”和“过程”却可能不同。就言语过程的“过程”而言,中美报纸中报道动词以中性报道动词为主。不同点在于,《中国日报》的中性报道动词多于《纽约时报》;而《纽约时报》的消极报道动词远远多于《中国日报》。就言语过程的“说话者”而言,中美报纸都大量引用中方言论。不同点在于,《中国日报》没有引用除中方以外的信源,而《纽约时报》引用了不同的信源(中方,国外,与世维会相关的组织及个人);《中国日报》中例如平民、专家和非官方组织的草根“说话者”远低于《纽约时报》;《中国日报》中姓名身份明确的“说话者”远远多于《纽约时报》。就关系过程而言,两份报纸中归属类关系过程比识别类关系过程多。不同点在于,两份报纸用不同的“属性”描述了同一“载体”;用不同的“被识别者”识别了同一“识别者”。最后,就专业语境和社会语境看来,英美新闻的价值观以及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正好解释了中美新闻语步结构和语言特征的不同,即两份报纸中隐藏了中美两国不同的意识形态。本研究将Bhatia批评体裁分析模式运用于涉疆新闻的对比分析是可行的,扩宽了研究范围,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宏观体裁结构,微观语言特征,交际目的及其隐藏的意识形态。同时,为国内涉疆新闻报道提供了可行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