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otch信号通路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对Masquelet技术治疗临界骨缺损的影响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fe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对Masquelet技术治疗临界骨缺损病例的回顾性分析,评价该方法在临界骨缺损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基础。2.构建一种稳定的Masquelet技术修复临界骨缺损实验动物模型,为后续进行药物干预及评价其对Masquelet技术修复临界骨缺损的影响奠定基础。3.基于Notch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的表达,观察骨碎补总黄酮干预对Masquelet技术修复大鼠股骨临界骨缺损的影响。方法:1.Masquelet技术治疗临界骨缺损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临界骨缺损病例资料。本组共20例,收集分析患者的基础资料,观察指标包括:骨缺损长度、手术时间、固定方式、植骨方式、二期手术时机、手术次数、手术并发症、骨缺损愈合时间、负重时间、患侧肢体功能评价等。2.Masquelet技术修复临界骨缺损大鼠实验模型的构建与评价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20只,在右侧股骨进行手术截骨,造成4mm骨缺损区,采用钢板内固定,在骨缺损区植入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骨水泥旷置。4周后随机选取10只大鼠进行取材,观察大体外观,影像学及诱导膜组织形态学特点。剩余10只大鼠进行二期手术。二期手术取出PMMA骨水泥块后采用自体尾骨进行骨缺损区植骨,并仔细缝合诱导膜。术后12周取术侧股骨标本,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检测及组织形态学方法评价骨缺损区的修复与重建情况。3.基于Notch信号通路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对Masquelet技术修复临界骨缺损影响的实验研究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96只,按体重分层后随机分为4个组:中药组、空白组、中药+阻遏剂组、阻遏剂组,每组24只。采用第二部分中的造模方法成功造模后,于术后第二天开始中药组及中药+阻遏剂组动物给予骨碎补总黄酮灌胃,空白组及阻遏剂组给予等量纯水灌胃。阻遏剂采用Notch信号通路阻遏剂γ-分泌酶抑制剂3,5-二氟苯乙酰-L-丙氨酰-S-苯基甘氨酸t-丁酯{N-[N-(3,5-difluorophen-acetyl-Lalanyl)]-Sphenylgly-cinetbutyl ester),DAPT}为阻遏剂组及中药+阻遏剂组动物进行皮下注射,中药组及空白组动物则采用二甲亚砜进行皮下注射。术后第28天,各组随机选取12只大鼠获取诱导膜组织进行相关指标检测。通过X线检测观察钢板、螺钉、PMMA骨水泥块及截骨端对位对线情况。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诱导膜组织组织形态学特点。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检测各组诱导膜组织中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BMP-2、VEGFA、Notch1、Hes-1的表达;通过q-PCR分析各组诱导膜组织中上述因子的m RNA表达情况。剩余48只大鼠进行二期手术。二期手术取出PMMA骨块后采用自体尾骨进行股骨缺损区植骨。二期术后12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以及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骨缺损区的愈合与修复情况。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检测上述Notch信号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1.Masquelet技术治疗临界骨缺损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20例患者中,开放性骨折导致的骨缺损6例,骨髓炎患者14例。在14例骨髓炎患者中,6例为金黄葡萄球菌感染,3例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例为路邓葡萄球菌感染,1例为产气肠杆菌感染,其余3例培养为阴性。经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本组病例平均骨缺损长度5.8±2.2cm,骨水泥旷置时间为5.4±1.4周。16例患者在治疗后1年内获得骨性愈合,骨性愈合的时间平均为6.8±2.2个月。一期采用外支架固定患者其手术再感染率较其他固定方式低,二期手术采用髓内钉固定的患者负重时间早于其它固定方式。所有患者均采用自体髂骨植骨,4例骨缺损超过8cm患者采用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方式,2例患者采用自体髂骨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方式进行植骨。术后随访中1例患者在二期手术后8个月复诊发现钢板断裂,另有1例出现外固定松动,此2例患者均在翻修手术中更改为髓内钉固定。4例患者出现再感染,通过再次清创、重新一期骨水泥旷置处理后均可控制感染。Pely骨与功能评级,患肢功能4例为优,9例为良,6例可,1例差。2.Masquelet技术修复临界骨缺损大鼠实验模型的构建与评价本次实验共选取20只大鼠进行造模手术。实验大鼠术后均能正常进食、排便,术后第3天内恢复正常行走。1只大鼠出现手术切口感染;另1只大鼠术侧肢体持续性肿胀、膝关节活动受限,X线检测证实螺钉松动,骨水泥移位。此2只大鼠退出后重新补齐。经X光检测,其余动物模型截骨断端对位、对线良好,钢板及螺钉均在位无松脱;PMMA骨水泥在位,骨缺损区维持4mm间隙。一期手术后4周,骨水泥周围可形成诱导膜。诱导膜组织内层含丰富的新生微血管,外层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组织。诱导膜组织中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主要聚集在诱导膜近骨水泥缘。二期手术后12周,X线检测可观察到骨缺损区内有新骨形成。3.基于Notch信号通路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对Masquelet技术修复临界骨缺损影响的实验研究造模后28天,各组X线检测显示钢板、螺钉及PMMA的位置良好,固定牢靠,截骨端对位对线良好。总体而言,诱导膜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其他各组比较,中药组中Notch信号通路相关因子BMP-2、VEGFA、Notch1、Hes-1的蛋白表达明显提高(P<0.05)。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其他各组比较,中药组中上述因子的基因表达提高(P<0.05)。阻遏剂组Notch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均下调(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中药组诱导膜组织中BMP-2、VEGF、Notch1、Hes-1均有较强表达。二期手术后12周,X线检测及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中药组骨缺损区有较好的修复,Micro-CT显示中药组及空白组骨缺损区骨质矿化效果较好。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骨碎补总黄酮能促进BMP-2、VEGFA、Notch1、Hes-1等蛋白的表达。中药组在新生微血管形成、新骨形成、骨质矿化及组织形态学方面均优于其它组。结论:1.Masquelet技术是治疗临界骨缺损的一项可靠的手术技术。合理把握手术指征,周密的手术计划,细致的术中操作可以提高临界骨缺损的愈合率,实现临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2.本研究中Masquelet技术治疗股骨临界骨缺损SD大鼠实验模型的构建方法成功率较高、稳定可行,具备可重复性。3.骨碎补总黄酮可能通过上调Notch信号通路促进Masquelet技术中诱导膜及新生骨组织中微血管形成,从而对临界骨缺损修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区块链是大数据时代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的数字技术之一。本文结合区块链技术的功能和特征,从理论上分析了区块链技术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的内在机理,系统阐述了区块链技术在驱动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方面的作用及国际实践现状。研究认为,区块链技术可有效解决农产品供应链中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农村金融及农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等诸多问题,但是由于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及区块链技术应用条件的不成熟,区块链技术得到
在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开始应用于英语教学,而基于主题意义的探究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尤其适用于英语阅读教学。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就是指教师将英语单元中的主体进行提炼,并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为同学们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根据特定的主题进行相应的知识探索,从而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初中英语的课堂质量,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期刊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培养综合性专业人才的教育基地,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有序推进,高校财务相关工作也越发繁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高校财务工作更加便捷,且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高校财务服务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文章基于当前高校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创新改革的重要意义,同时对高校财务服务模式与方法的创新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区块链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以来,区块链+技术在各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财务管理平台建设为案例,通过介绍公司背景和公司在传统财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三类问题,引出航油公司计划采用分步走的建设思路,逐步建立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航油公司财务管理平台有效应对上述问题。其中对平台架构的设计、具体应用场景及预期建成后的
党建与业务工作如何深度融合一直是公共图书馆探索的问题。广州图书馆通过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的探索实践形成了“1+1>N”模式,即“1=党建,1=业务,N=无限可能”,为公共图书馆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电离层是日-地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影响。当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在电离层中传播时,会产生几米到几十米的误差,是制约GNSS用户(尤其单频GNSS用户)高精度定位的主要误差源之一。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是描述电离层变化特性的关键参量
水文过程其主要特点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区域性是指流域存在区域差异和区域分异,综合性是指研究流域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人地关系,帮助我们认识流域生态系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本文基于长期的观测资料和模型模拟,根据设定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方案组合,耦合格局和过程,定量研究了不同阶段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影响,从机理上发现和理解流域水文生态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以期为流域水-生态环境-社会
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对全面、准确、实时的导航地理信息有着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传统的导航地理信息获取方法主要包括实地测量、移动车辆车“扫街”和航测遥感图像提取。实地测量和移动测量车“扫街”技术下的数据获取周期长、覆盖范围有限,且后续处理工作大、成本高昂,而航测遥感信息提取技术虽然覆盖范围广、数据获取周期短,但存在技术难度大、提取信息有限等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导航地理信息及时采集和更新。目前,国内外仍
低活化马氏体钢由于具有良好的抗辐照肿胀特性以及出色的机械性能等,被作为早期的聚变堆、加速器驱动散列中子源等先进核能系统的候选结构材料。然而,在这些系统中,高能中子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会产生高浓度的氢和氦。许多研究表明,氢和氦对空洞和位错环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这使得氢和氦的出现极大的加剧了材料由于辐照导致的性能上的衰退。并且,位错环作为辐照产生的一种基本微观缺陷,它的产生与材料的辐照硬化密切相关。因此,我
目的:研究PD-L1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内的生物学功能,探索其在体内体外对头颈部鳞癌生长促进作用的潜在机制,并旨在通过当前实验增加我们对PD-L1介导的致癌作用的了解,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头颈部鳞癌组织内PD-L1的表达,分析PD-L1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和病理特征的关系,包括:肿瘤G分期和TNM分期;建立稳定的PD-L1过表达和沉默头颈部鳞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