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层收购(MBO)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出资购买自己公司部分或大部分股份,以获取该公司控制权的行为。在西方,MBO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达到了顶峰。国外学者对MBO进行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MBO企业的经营绩效明显提高,为股东创造了溢价收益,而且这种收益的持续性很强。我国的MBO最早始于四通、美的,2001年逐渐成为市场热点。到2003年初通过MBO达到管理层或职工持股会控股的上市公司已达两位数。催生这股MBO运动热潮的大背景和根源是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收缩所引发的国企产权改革。在某种程度上,MBO成为与外资购并、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并列的国有资产退出的三个主要渠道之一。2005年4月14号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公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禁止大型国企进行MBO,但允许探索中小型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MBO在逐步规范中曲折的发展。在我国,MBO是否能像国外一样提高经营绩效,为股东创造财富呢?本文在前人有关MBO研究的基础上,选取20家有代表性的MBO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试图通过分析实施MBO前后上市公司的现金流财务指标,考察MBO是否提高了企业效率,并采用金融分析中通用的“事件分析法”,比较实施MBO前后流通股东的财富变化和上市公司Tobin’s Q值,考察MBO能否提高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后,根据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国内MBO并不能提高经营绩效,为股东创造财富。同时指出我国目前上市公司MBO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