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波动与市场有效性研究——对上海深圳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rra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有效性是股票市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资本配置的效率,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和稳定有着巨大的影响。从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至今,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18年的发展历程。相比于历史悠久发展较成熟的英美市场,中国股票市场起步晚,受政策的限制也比较多,对于市场信息的反应还不够理性、灵敏,整体运作也不够规范。但如果仔细检视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却不难发现中国股票市场的阶段性成长特征和在艰难中迅速发展的特点,因而非常有必要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相比于国外学者对于英美等国股票市场已经弱式有效的共识,国内学者对于中国股票市场处于有效性的何种阶段还存在分歧。有的研究认为已经达到弱式有效,有的研究却持相反的结论。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市场有效性理论加以论述,并在国内研究的基础之上确定将市场是否弱式有效作为本文论证和实证分析的核心。在对上证综指自1990年12月19日至2008年4月30日共4259个日收盘指数、深证成指自1991年4月3日至2008年4月30日共4168个日收盘指数、沪深300指数自2005年4月8日至2008年4月30日共745个日收盘指数分别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得出上海股票、深圳股票市场和沪深整体股票市场均未达到弱式有效的结论。再细化到具体的阶段性特征,将深圳股票市场以1997年为界进行分段分析并未发现明显的渐进特征;而将上海股票市场以1993年为界分析的结果却发现逐渐朝向弱式有效发展的特征,而且沪深整体股市在2005年4月8日之后呈现类似的规律。 本文采用残差序列相关性分析检验股指的随机游走特征,用GARCH(1,1)模型分析股指数据—阶自回归方程及回归残差波动的特征,二者同时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处于非弱式有效阶段。文中还探讨了弱式有效的其它表现,对于股指日平均收益率的周日效应进行统计检验否认了该效应的存在。 最后,本文从各个方面对股票市场的非弱式有效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经营日益多元化,农户的融资需求发生很大变化,作为“经济人”的农户需要更多的金融服务与金融支持。然而就金融发展的地域结构来看,我国城乡
我国金融监管逐渐放松,金融行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业务合作频繁。正是这种业务往来,构建出彼此间的风险溢出渠道,亦意味着金融风险已不仅局限于自身,还源于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外
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区的形式进行着集中,已经普遍存在于各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诸如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之先例,我国也有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技产业园等发展较好的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