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以前风温理论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温病学中认为风温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春冬季节,起病较急,初起以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证候为主要特点。温病学家对本病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并存在一些难解之处。而明代以前的风温更是缺乏研究,因此本文旨在梳理研究明代以前风温相关理论,并探讨其对温病学的启示作用。目的: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明代以前方书、医著对风温的记录和描述,探究其理论渊源。透过名词、术语的外壳,从内涵上研究、分析明以前风温的理论及其对温病的启示,试图能为中医理论的整合和发掘做出贡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前后互参的方式以探索风温理论全貌,同时将这些理论进行提炼,并探讨其对经典温病学产生的影响,以期为温病研究提供更多资料。结果: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古人对风温的认识涉及到运气、疫疠、病传等多种理论。张仲景提出的风温一证后世认识不一,有人为其属于阳明病、有认为其属于疫病还有认为温病不能使用六经来分析,应该单独立法。实际上在脉经中早已经记载了风温治在少阴、厥阴的理论,且这种观点是从中医经典的阴阳五行理论中细化出来的。它的立法源于古人所规定的风与厥阴、温热与少阴气化的关系。孙思邈记录了用葳蕤汤治疗风温的方法。此方在遵守了治在少阴、厥阴的基础上。还体现了古人从疫气和病传的角度认识、分析疾病的方法。但因为方剂、论述的简略,因此缺少人深入探索其理论渊源。唐代以后存世的医论、方书渐多,但直到温病学兴起以前对于风温都没有详细全面的症状记载和理论阐释。但是仍旧可以通过这些文献印证经典的理论。比如陈无择、刘河间明确地在使用四时五行六气与风寒暑湿燥火及脏腑经络的关系。又比如可以看到许多治疫之方如圣散子在描述功效的时候记录治温,这反映了古人温、瘟混用的传统。结论:直到温病学兴起,风温才见到了完整的病程、病机的论述。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虽然温病学派的理论相对中医学中其他理论有着独特性,但其实抛掉一些特殊术语的外壳,温病学中风温和汉唐时期对风温的认识在思想内涵上是相当一致的,只是更加细化。比如我们可以在各种温病的文献中看到温热和瘟疫邪气混用的问题,又比如卫气营血的理论恰好与汉唐时期认为风温治在少阴、厥阴,且通过木火刑金可以向肺、胃传变的理论是相符合的。通过对风温治在少阴、厥阴理论的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明以前风温理论主要来源于运气理论,同时还可以发现温病注重营血这一核心特点,进而可以更好的理解许多温病方剂的组方思路并去探索其临床使用规范。正确理解疫病理论与温病的关系,可以有助于温病基础理论认识的精细化、精确化。再加上病传理论,除了从源头上阐明温病的来龙去脉以外,也是让温病理论回归中医经典理论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发现温病与伤寒虽然起始的病邪不同,但其实有着密切联系。这个联系就在脏腑经络的六气气化上。风温所治的少阴、厥阴和伤寒所治的少阴、厥阴在人体的生理上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在治疗上也就有着相通性。
其他文献
目的:郁证属于中医神志病范畴,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梳理郁证与五脏藏神理论之间的关系,对宋代医家从五脏藏神论治郁证的用药规律进行探究,以期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理论基础和方药指导。方法:本研究选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两种科研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基于文献分析法对宋代古籍及医案进行文献研究,整理挖掘郁证的相关论述,探究五脏藏神与郁证的相关性,总结从五脏藏神角
学位
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自拟方贝母枳术散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期望证实贝母枳术散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改善患者日夜间咳嗽症状评分与GerdQ评分,降低唾液胃蛋白酶浓度,为该组方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设计,筛选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呼吸科就诊的GER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GREC患者按1:1
学位
研究目的:第一部分:分析张宁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用药规律。主要包括处方特点、药物频率、药物属性等,深入挖掘药物关联性及药物配伍规律,探析、总结张宁教授对甲亢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思路和特点,进而继承和发扬张宁教授的学术经验。第二部分:以导师经验为基点,系统评价中医药从肝论治方药联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亢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中医药应用于甲亢提供更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
学位
目的:①通过对魏玮教授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证素特点以及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初步总结出魏玮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证治规律。②根据导师关注患者心理的临床经验,探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躯体化症状的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的关联。为进一步研究魏玮教授临证思路提供依据,也为临床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遣方用药的思路与方法。方法:①通过收集统计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魏玮教授门诊诊
学位
传统发酵蔬菜是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发酵食品之一,因其独特的风味、丰富的益生菌和生物活性物质,广受人们喜欢。在中国,传统的自然发酵方式仍是发酵蔬菜的主要生产方式,尚未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另外,传统发酵蔬菜的发酵机理尚未阐明。因此,该文总结了传统发酵蔬菜的制作工艺、从理化指标及微生物两个指标归纳了传统发酵蔬菜的品质特征、概述了传统发酵蔬菜在发酵过程中的底物和发酵产物、阐述了发酵过程的微生物及其作用,
期刊
研究目的:近几十年以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围绕文献整理、动物实验、临床应用等不同方面对“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大批理论成果,为了促进该领域科学研究的健康持续发展,总结前人的工作成绩,并为将来发展提供借鉴,有必要对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状况进行文献分析研究以期获得有益的启示。研究内容:1.理论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以《内经》为主,分析“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回溯其发展历程
学位
背景: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是血液透析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钙(Calcium,Ca)和磷(Phosphate,P)的紊乱及相关继发疾病可损害人体多个靶器官。近年来,诸多研究证实CKD-MBD表型有显著的预后价值,可用来
学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酒精以外的其他肝损伤因素导致的肝脏脂肪性病变的临床综合症,不仅是21世纪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而且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各组分相关,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N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是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或与脂肪组织、肠道、肝脏和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
学位
目的随着数码相机和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借助智能手段、运用图像信息处理技术分析舌象也逐渐成为舌象客观化研究的重点。肺癌作为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肿瘤病种,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肺癌的价值不断被人们认可,肺癌的舌象研究也逐渐展开,以往对肺癌舌象的研究显示,肺癌的病理性舌象出现率远高于健康人群,因此本研究开展了基于数字舌图探讨肺癌患者的舌象特征研究,以期推动肺癌中医诊断治疗的精准
学位
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认为,人体以及其他生物体皆处在天地气化之中,不同年份、时令和气候变化会造成不同的时空环境,从而影响着生命的形成及发育的状态,甚至导致不同疾病的罹患。结直肠癌是威胁人体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率、死亡率持续增加。然而迄今其核心病因病机尚未明确。因此,基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整体观影响下的五运六气理论、从多维度进行结直肠癌的病因学探讨,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