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滩病毒M基因G2片段与S基因0.7Kb片段嵌合基因的表达及基因免疫的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xy255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功能损害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之一,年发病人数为5-10万人,临床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目前尚缺乏特异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分为大(L)、中(M)、小(S)3个节段,分别编码病毒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囊膜糖蛋白(G1和G2)以及核蛋白(NP)。研究表明,汉坦病毒的M基因编码的囊膜糖蛋白(GP)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而对感染动物和人体起到保护作用,且GP的中和抗原位点主要位于G2上。但GP免疫原性较弱,刺激产生的抗体出现晚,滴度不高。 本室前期研究结果表明,汉坦病毒S基因编码的NP抗原位点主要集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 中在8基因编码区5’端约0.7*b片段的编码蛋白上。另外,NP八泊病》:Z 结构蛋白中免疫原性最强,其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出现早、涧度高、 维持时间长。国内外研究结果均证实NP不仅具有很强的兔疫原性,而且 它也具有诱导免疫保护,包括诱导机休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因此,汉坦 病毒GP和NP在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中可能均起重要作用,如何发挥不同 结构蛋白在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中的优势互补作用,是汉坦病毒基因工程疫 菌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实验将编码HTNV GZ的M基因片段与编码NP氨基端aal274的 S基因片段进行了融合表达,以期达到不同结构蛋白在诱导机体免疫应答 中的优势互补。首先,我们构建了嵌合片段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l -GZSO.7与pGEX*T1.7G2,诱导表达了相应的融合蛋白GST-G。NO.7、 GST-NO.7G2,并采用 SDS-PAGE、WestCS-blot及ELISA方法对表达产物 进行鉴定。SDS.PAGE未能观察到融合蛋白的表达带:Western-hi血结果 表明,嵌合基因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了分子大小正确的融合蛋白,且该 融合蛋白与抗HINV NP特异性mAb有一定的结合活性:ELISA结果表 明,嵌合基因表达的融合蛋白不仅与抗HThV NP特异性mAb有较高的 结合活性,与抗HINV GP特异性mAb也有较弱的结合活性,证明该融合 蛋白保持了亲本蛋白各自的活性。 在原核表达嵌合基因的基础上,我们又构建了嵌合基因及其亲本基因 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IGZSO.7、pCDNA3.ISO.7G2、pCDNA3.IG2以及 pCDNA3.1S.7,并进一步研究了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在哺乳动物细胞中 的表达以及基因免疫对诱导小鼠产生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同时我 们还比较了不同佐剂对基因免疫效果的影响。用脂质体法转染COS-7细 胞,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免疫共沉淀检测表达结果,结果表明 各重组质粒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可以表达相应的目的蛋白,且嵌合基因表达 吕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 的的确为融合蛋白。用重组真核淡达8划木见疫BALB儿小鼠,并川ELSA 法检测免疫鼠血清特异性抗体,用细胞微显培养中和试验检测鼠免疫血消 中的中和抗体,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免疫鼠的细胞免疫应答效果。 ELISA检测结果表明,嵌合基因可同时诱导产生抗HTNV NP及GZ糖蛋 白的特异性抗体,且pCDNA3.IGZSO.7组的抗NP特异性抗体的效价与 pCDNA3.ISO.7组相当,其抗GP特异性的抗体效价比pCDNA3.IGZ组要 高:而pCDNA3.ISO.7G2组与pCDNA3.ISO.7组及pCDNA3.IGZ组相比, 其抗体效价明显低于这两组;各组用佐剂免疫的小鼠,加空载体佐剂组刺 激机体产生抗体的水平明显高于IL-2组与不加佐剂组。微量细胞培养中和 试验检测结果表明,各免疫组小鼠均产生了不同滴度的中和抗体,但中和 抗体效价较低。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表明,嵌合基因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对 NP及GP的增殖指数均明显高于空载体对照组;pCDNA3.IGZSO.7组增 殖指数比eDNA3.IS0.7组高,与pcDNA3.IGZ组相近:但pcDNA3.l -SO.7G2组未检测到其淋巴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还 表明各组用佐剂免疫的小鼠,加空载体佐剂组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 疫的水平明显高于IL-2组与不加佐剂组。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HWIV M基
其他文献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解读基因编码并研究相关基因的功能正成为各国科学家主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在基因功能的研究方面主要包括: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图谱建立、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基因转染技术、转基因动物和基因剔除技术以及新近发展的RNA干涉技术等。MAGE-H1/Apr-1与APMCF1分别是在凋亡的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和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发现的人类未知功能基因,在本研究工
背景及目的 ADAR1作为RNA编辑酶家族的一个成员,通过编辑pre-mRNA参与中枢神经系统GluR、5-羟色胺等离子通道相关受体的特定氨基酸编码位点的替换(如Q/R位点的替换),从而直接影响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但人们对其他脏器、组织和细胞中ADARl的功能知之甚少,很可能并未掌握它的本质功能。我室以往的研究证实ADARl不同亚型在细胞内的定位不同是由于其分子内包含了多个进核、出核信号所致。另外发
汉坦病毒(Hanavirus,HV)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是有包膜的分节段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由S、M和L三个片段组成。分别编码病毒的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人糖蛋白一lycoprotein,GI、GZ)和病毒的RNA依赖的RNA多聚酶。汉坦病毒由啮齿类动物携带,在宿主动物中产生非致病性持续性感染,但是可通过病毒污染的啮齿类动物排泄物的气溶胶等多种途径感
瘢痕疙瘩是多种生长因子刺激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修复细胞增殖并合成大量细胞外基质的结果。TGF-β在瘢痕疙瘩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TGF-β与细胞膜上的TGF-β受体结合后,经过其在细胞内的信号介导子--SMADs蛋白家族,将TGF-β的刺激信号传入核内调控基因转录。这就是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但TGF-β如何影响SMADs、以何种方式影响哪些靶基因等问题尚远未研究
1997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斯坦利·普鲁斯纳,因为他发现了一种新的致病因子,这种致病因子被称为朊蛋白(prion)该缩写名来自全称‘蛋白质感染颗粒’。这种新的致病源由于本身没有基因组而有别于已知的致病源(如细菌、病毒等)。朊蛋白在人和动物可引起遗传性海绵状脑病(TSE)。在动物病中有羊瘙痒症、疯牛病等,在人类可引起雅各布氏病、库鲁病等。羊瘙痒症是最早发现的朊蛋白病,而疯牛病在英
学位
Ndr2属于Ndr基因家族。人Ndr2首先由本室于2000年1月克隆得到。初步研究显示,该基因在72种正常组织均有表达,而以脑组织表达最高;且Ndr2基因为正常脑组织和胶质瘤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深入探讨Ndr2基因在人体内的功能,本实验采用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着重对Ndr2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在淋巴造血系统中的分布特点及生理、病理意义进行了探讨。另外还观察了Ndr2在其它几种组织及相应肿瘤中的
目的 观察一侧胫、腓骨骨折刺激后,大鼠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全脑)的星形胶质细胞(AS)与神经元在光镜、电镜水平结构的变化,以探明伤害性刺激条件下脊髓和脑内哪些部位或核团的胶质细胞起反应,反应性AS与神经元相互关系如何?从而研究AS在外周疼痛刺激反应中是否对神经元具有主动调控作用,并进一步探讨AS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通讯结构在疼痛刺激反应调节中的作用。 方法 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外周
汉坦病毒主要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对其结构蛋白的免疫学研究表明,病毒糖蛋白(GP)和核蛋白(NP)都与保护性免疫有关,其中囊膜糖蛋白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但其免疫原性较弱;NP的免疫原性最强,它诱生免疫保护的机制被认为与其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有关。本室前期研究工作证明其抗原位点主要集中在S基因编码区5’端约0.7Kb片段的编码蛋白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两种结构蛋白的相互关系并使之优势
研究背景 细胞在新陈代谢和完成各种生理功能过程中,不断面临着细胞内外渗透活性分子在细胞内外的流动,从而不断产生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变化,使细胞处于不断变化的渗透梯度中。由于细胞对水的自由通透性,水分会依据渗透梯度通过渗透或水通道流入或流出细胞,从而产生细胞容积的变化。可见既使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的容积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与此相适应,许多细胞进化了自身的细胞容积调节功能,即当细胞受到非等渗刺激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