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D和3D的CT影像组学预测周围型肺腺癌EGFR突变的初步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m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2D和3D CT特征构建影像组学诺模图,探究其对预测周围型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效能。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经病理证实并且具有完整的临床、影像资料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周围型肺腺癌209例,运用留一法将209例患者分为训练组(146例)和验证组(63例),按照EGFR突变情况分为EGFR阳性组和EGFR阴性组,所有患者均行CT动态增强检查,从每例患者的CT动脉期图像中提取396个组学特征,采用ITK-SNAP软件手动勾画每例患者动脉期图像中肿瘤的最大层面,从而得到2D图像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利用ITK-SNAP软件手动勾画每例患者动脉期图像肿瘤的每个层面从而重建3D图像,得到3D图像的感兴趣区(volume of interest,VOI)。应用A.K软件从勾画完成的ROI中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的定量提取。采用LASSO(最小绝对收缩算子法)进行降维处理和m RMR(最小冗余最大相关算法)共同进行特征筛选,筛选出其中有意义的特征并在训练组中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利用选取的有意义的特征,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逻辑回归分析模型,利用模型来评价2D和3D效能和临床的应用价值。采用ROC(受试者工作曲线)及AUC(曲线下面积)来评价构建的2D、3D及2D+3D诺模图的临床实用价值,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采用DCA(决策曲线分析)来评价三者组学诺模图的临床效能,AUC的值越大表明模型的分类效果越好。临床病理影像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病变的TNM分期以及CT征象;这些CT征象内容包括: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空气支气管征、肿瘤最大直径(Dmax)、分叶征、空泡征、毛刺征。依据患者EGFR突变状态分为EGFR突变型组和野生型组,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Fisher检验观察患者EGFR突变状态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EGFR基因突变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且构建临床模型。若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EGFR突变型组117例(117/209,56.0%),EGFR野生型组92例(92/209,44.0%)。EGFR突变状态在性别、吸烟史和患者的TNM分期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EGFR突变型组在不吸烟的女性中更为常见。在2D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肿瘤临床分期、胸膜凹陷征及毛刺征是预测周围型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独立预测因子。在3D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肿瘤临床分期、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是预测周围型肺腺癌EGFR突变状态的独立预测因子。在训练组(2D AUC,0.81;95%CI,0.74-0.88;3D AUC,0.72;95%CI,0.64-0.81;2D+3D AUC,0.96;95%CI,0.93-0.99)和验证组(2D AUC,0.80;95%CI,0.69-0.91;3D AUC,0.71;95%CI,0.58-0.85;2D+3D AUC,0.95;95%CI,0.90-1.00)中可以看出由组学特征建立的相关的组学标签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在训练组中,2D影像组学诺模图的组学标签包括性别、肿瘤的TNM分期、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3D影像组学诺模图的组学标签包括性别、肿瘤的TNM分期、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2D+3D影像组学诺模图的组学标签包括吸烟史、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影像组学标签与临床病理特征模型相比,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2D AUC,0.81;95%CI,0.74-0.88;3D AUC,0.72;95%CI,0.64-0.81;2D+3D AUC,0.96;95%CI,0.93-0.99),高于临床模型(2D AUC,0.72;95%CI,0.64-0.80;3D AUC,0.72;95%CI,0.64-0.80;2D+3D AUC,0.70;95%CI,0.62-0.78)。影像组学诺模图在验证组中也具有最佳的预测效能(2D AUC,0.80;95%CI,0.69-0.91;3D AUC,0.71;95%CI,0.58-0.85;2D+3D AUC,0.95;95%CI,0.90-1.00),可见,2D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效能高于3D,而2D+3D联合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效能优于2D,2D、3D、2D+3D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效能均高于临床模型(2D AUC,0.71;95%CI,0.58-0.84;3D AUC,0.69;95%CI,0.55-0.83;2D+3D AUC,0.64;95%CI,0.51-0.76)。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影像组学诺模图显示出了较好的校正效能。结论:基于CT的2D、3D图像的影像组学可以提供预测EGFR突变状态的一种方法。本研究显示影像组学与临床病理模型相结合(诺模图)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2D影像组学诺模图较3D具有更佳预测效能,2D+3D联合影像组学诺模图较2D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效能更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达芬奇辅助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RARP)患者术后尿控功能恢复情况的变化过程,对可能影响术后尿控恢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索RARP术后尿控恢复障碍的防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20年1月在我院由同一名泌尿外科医师实施的RARP的11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尿控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术后按既定时间随访各患者术后的尿控情况,收集术前及术后相关临床指标及
目的在许多疾病及肿瘤中,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1(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NIMA-interacting 1,Pin1)上调细胞周期蛋白D1(Cell cycle proteinD1,CyclinD1)的表达。检测Pin1与CyclinD1在成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NIP)、SNIP伴不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内涝和城市径流污染成为普遍问题。生物滞留设施能有效削减雨水径流水量并净化雨水径流污染物。本研究基于青岛市地表径流水质特征,选取滨海城市常见废弃物牡蛎壳和海螺壳作为主填料,构建了新型生物滞留设施,研究了该设施对雨水径流常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利用高通量测序和三维荧光技术进一步探究了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15次模拟降雨探究五组生物滞留装置对污染
真丝织物因其服用性能优异,光泽感强,质地轻盈柔软很受消费者喜爱,但其易被污染,经常水洗还很容易掉色,护理成本很高。因此,本文针对真丝织物的缺点对其进行疏水改性,使其既保留本身特有的优良透湿、透气性能,又具有防污、自清洁能力,大大节省其护理成本,提高真丝织物附加值。通过轧烘焙工艺将无氟防水剂CWR-8DC、交联剂FK-L17、渗透剂FK-685整理到真丝织物表面,通过FT-IR、XPS、SEM测试,
棉织物由于其良好的手感和吸湿透气性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服装、家居等各个领域,而黏胶织物也具有穿着舒适、易于染色、可纺性好而和棉织物等各种纺织纤维混纺,从而使得到的织物同时具有棉织物和黏胶织物的双重优点。但同时由于纤维素纤维的易燃性和吸湿性,使得织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火灾和滋生细菌。因此,对于织物的阻燃和抗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成功合成了一种梳状硅/磷/氮协效阻燃抗菌复合功能助剂,可以通过交联剂
目的: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属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其典型的临床症状多在疾病进展期出现,手术根治率低,且放、化疗等治疗方式的作用有限,患者难以获得良好的预后。Micro RNA(微小RNA,miRNA)能通过转录后对翻译过程的诱导修饰,调节人体的生理及病理过程。已证实miRNA的失控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了CCA的发生,并且诱导了CCA的攻击行为。本实验研究Mi
目的:通过分析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与软组织肿瘤(良、恶性软组织肿瘤及低、高增殖软组织肉瘤)病理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DCE-MRI定量评价软组织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72例软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及DCE
20世纪10年代末至今,互联网平台出现了一种在年轻群体中广泛流传的家居风格,该风格被称之为“Ins风格”。Ins家居风格指的是在互联网平台上活跃的年轻群体利用移动端的社交软件——Instagram分享自己日常生活的图片,而在这些分享的图片中出现了大量的具备相似特征的家居图片。这种特征具体表现为:(1)在整体色彩上偏好浅色、纯色或者冷色、黑金色系;(2)极简的家具结构形式;(3)更加看重室内软装饰;
目的:探究C-藻蓝蛋白(C-phycocyanin,C-PC)和脱辅基藻蓝蛋白亚基通过调控程序性坏死对抗H2O2诱导的小鼠精原细胞(GC-1 spg)氧化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藻蓝蛋白亚基基因克隆至p GEX-4T-1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E.coli BL21菌种,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实现螺旋藻脱辅基藻蓝蛋白亚基在工程菌中高效表达。采用GST-Sefinose柱分析纯化目的蛋白
良好的室内环境有利于保障人员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室内环境包含声、光、热等多个因素,但针对建筑声、光、热复合环境对人体舒适度交互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手段以主观问卷为主,缺少生理参数的支持。复合因素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不是各单因素作用的简单叠加,也不能依据单一因素的作用结果预测。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声、光、热复合环境对人体综合舒适度的交互作用规律。基于此,本文从工学、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