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骧“中国文学抒情传统”论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m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世骧将中国古典文学置于中西比较的语境中进行审视,用“抒情”概括中国文学的特点,并把它确立为一种传统,开创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路。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以陈世骧“中国文学抒情传统”论为核心,从学术史的角度勾勒这一理论的发展面貌,揭示其理论形成渊源,评价其研究方法,判断其结论的正当性和方法运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积极探讨他与其他抒情论者的内在联系,从而反观陈世骧“中国文学抒情传统”论的得失,力求完整了解这一学术理论的发展脉络。本文从建构背景、核心概念、后续影响及反思等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介绍理论的建构背景。“抒情传统”是利用“抒情”这一中国固有词汇,借用西方“抒情诗”——与史诗、戏剧相对的文类概念的内涵而生成的。陈世骧认为“抒情”是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长期延续的特质,是不同文学形式的共性,构成一种“传统”,由此开启了自己的“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研究。之后,越来越多学者以不同的方法和视域探讨这一论题,形成了“中国抒情传统学派”。梳理这一学派的谱系发现,陈世骧受到朱光潜、闻一多、林庚等人影响,正式提出“抒情传统”这一论题,又影响了高友工、萧驰、王德威等多位学者,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西文化的双重滋养让他自觉具有了比较的研究视野和充足的学术积淀。尝试建立一个通行的世界文学传统的宏大学术追求也推动着这一理论的出现。当然,回应“中国没有史诗”的时代问题,为中国文学谋求世界地位是最直接的动力。第二章立足于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诗”“兴”“时”,结合其他学者如杨树达、朱自清、周作人、闻一多等的观点,归纳出陈世骧对中国诗歌起源以及诗歌鉴赏的观点。陈世骧从字源学角度考察了“诗”字。他在“诗”的字形中剖析出“足”“止”“之”等部分,结合这三个字的意义,以及不同古典文献中“诗”字的含义演变,考察了“诗言志”这一文学批评观念的演变历程。他又从人类学和文化学角度考察“兴”,提出“‘兴’是初民合群举物旋游时所发出的声音,是从宗教仪式中独立出来的”这一观点。他认为“兴”不仅是一种表现手法,更是诗歌的内在精神。同时,陈世骧也重视诗中的时间和律度。“时”从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指示词,演变成具有实际时间概念的词,经过诗学上的转化,变成了一个具有主观色彩的意象,发挥着重要的示意作用,是鉴赏诗歌艺术的新颖角度。第三章主要从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理论来源等方面探讨陈世骧与高友工、王德威的学术思想差异。高友工对“抒情传统”进行了更完整的理论建构,提出“抒情美典”论,将这一传统上升到文化层面,拓宽了研究领域,弥补了陈世骧理论的一些不足。而王德威致力于“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研究,在“革命”与“启蒙”之外,提出用“抒情”代表中国文学现代性研究的第三种范式,将陈世骧局限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推向现代。此外,梳理“抒情传统学派”学者如颜昆阳、龚鹏程等人对他的批判与纠偏,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陈世骧“中国文学抒情传统”论存在概念使用混乱、方法僵化、论证材料使用不当、结论与事实不符等多种弊端,从整体来看,他的理论存在“一元化”、以偏概全、“形而上学”的缺陷和“本质主义”倾向,是我们当今文学研究需要避免的。理应还原具体的历史语境,从具体的文学事实和材料出发去审视中国文学。
其他文献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提升了个体之间互动的速度和频率,并为小众文化爱好者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伴随着偶像工业和粉丝文化的发展,在粉丝群体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粉丝类型——泥塑粉。这类粉丝具有与以往粉丝截然不同的实践特征,该类粉丝热衷于更改男偶像的媒介性别,将男偶像的媒介性别由男性倒转为女性。在既往的研究中,大多着重于对此种粉丝的行为动因、行为意义以及男偶像的女性形象类别进行研究
学位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运用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国家治理以维护社会安定。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历代领导人充分吸取“礼法合治”的中国优秀传统治国经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展出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历史方位上,将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确定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体
学位
“吏不廉平,则治道衰”,腐败治理深刻体现着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反腐败问题,形成“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反腐败思路。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腐败治理体系和廉政制度建设逐步提升和完善,单个官员想要突破现有的体系和制度约束继续实施腐败的难度愈来愈大,势必要通过联合的方式,依靠“集体行动”来实现。本文主要是立足于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在整合寻租理论
学位
报纸
任何一种产品进入市场后,都要在市场运转扩散的带动下,经历开发引进,不断发展成长、成熟,直至被市场淘汰,结束其市场生命。耐用消费品也是一样。在经济进步的大背景下,愈加精湛的制造工艺和不断提升的技术手段推动了耐用消费品的发展,生产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生命周期的研究,期望可以指导企业的实际生产和辅助营销决策。本文首先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我国主要耐用消费品的生命周期曲线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表现为经典的“倒U型
学位
长期以来,工业化一直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条件之一,并被视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决策者的一项承诺。本文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我们还研究了基础设施发展、出口商品和服务、进口商品和服务以及外国直接投资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以前的文献,本文探讨了卡尔多的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动模型和格申克朗的大突进理论,并研究了一组自变量对经济增长
学位
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党和国家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然要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必然选择,是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资源分配方式。从人文角度来看,公民的民生权利是一种最基础的人文权利。从必要性看,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需要不断推进民生建设。从政府职能上来看,党和政府改善民生是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体现。用基本公共
学位
目前高校学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存在教师思政意识薄弱,思政能力不足,学生课程思政认识偏颇的困境。以服务主导逻辑下的价值共创模型为基础,构建师生价值共创概念模型,分为价值促进、价值共创和价值独创三个阶段,对共创模型中教师、学生各自的角色和作用,以及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深入分析。在此框架下,根据师生价值共创的分析,针对性地从教师自身、教师对学生、高校三个维度提出学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施路径。教师应提
期刊
在殖民时期,科摩罗出口可可、椰子、甘蔗、木材、香草、丁香、依兰等产品。今天,科摩罗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但仅出口三种基本产品,主要是香草、丁香和依兰。历史文献通过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 1980年至2018年出口对科摩罗带来的经济影响,本文将会借助这些文献开展理论研究。作为研究结论,笔者会为科摩罗的经济政策提供建议,以期改善科摩罗的经济增长和日常生活。该分析中使用的数据来源为世界银行数据库
学位
党的十九大召开加速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随着我国创新指数的不断提升,已经明确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是一片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然而企业的研发机构作为企业产品升级和规模化生产等提供技术支撑、强化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而建立的组织,其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同时,中国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作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