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川东南暴雨过程中低涡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析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ai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利用中日合作JICA项目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Micaps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雷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的高分辨率输出资料对2008年6月30~7月1日发生在川东南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中的涡旋和中尺度对流系统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在这次大暴雨过程中,整层水汽通量散度和水汽通量矢量的分析表明此次大暴雨的水汽主要是来自孟加拉湾地区的西南气流及南海的暖湿气流。从JICA地面三小时变温场可以看出四川盆地北面南压下来的冷空气在川东南及云贵地区近地面的堆积,为川东南地区东西向的地面辐合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大暴雨就出现在辐合线的北侧。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高层200hPa高空急流入口区南侧的垂直上升运动和从高原东移过来的短波槽槽前的垂直上升运动以及地面辐合线北侧的垂直上升运动相互耦合是导致这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主要因为,进而在辐合线以北的川东南地区带来大暴雨。通过模式模拟研究我们还发现850hPa,低涡先于700hPa低涡生成,850hPa低涡的形成与地形和西南低空急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潜热释放对850hPa低涡的形成作用不大。通过PV、凝结加热率以及非绝热加热的ω方程的研究诊断表明潜热加热是700hPa低层气流不断辐合从而形成低涡的主要因子。最后通过“干”敏感性试验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潜热释放对低涡的影响,研究发现潜热释放对850hPa上低涡的影响不明显,但是会导致700hPa上气旋性的切变加强辐合从而形成低涡。
其他文献
作物模型在帮助人们理解作物和气象、土壤及栽培技术的相互关系方面有很大作用,并成为农业生产定量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将田块尺度上研制的作物模型应用于区域尺度上作物长势和产量的模拟预测,是当前作物模型应用的重要趋势之一,其意义一方面在于可以为农业管理部门提供大面积作物生产状况和发展趋势等的信息,另一方面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进行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等提供必要的依据。本研究在学习前人关于作物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大气污染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城市霾现象的频频出现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作为一个区域性环境
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是提高风暴尺度数值预报质量的重要途径。先进的资料同化方法要求从雷达的径向速度和反射率因子分析出准确的动力场、热力场和微物理场。与四维变分方法相
青藏高原的大气热源及其影响以及环流的低频振荡已有很多探讨,但有关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及其对环流影响的研究目前尚未充分开展。本文利用1981-2000年NCEP/NCAR versionⅠ逐
学位
本文利用Micaps逐时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静止卫星等非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的高分辨率输出资料,采用天气学分析、动力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