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秉忠是元初北方重要的诗人,同时兼备僧人、政治家等多重身份,其思想兼融儒、释、道三家,繁杂多样,自成一体。刘秉忠的《藏春诗集》在元诗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文学价值,历来为研究者们所重视。以往关于刘秉忠诗歌创作的研究,学界多以其《藏春诗集》作为文献基础,现根据《全元诗》的整理,重新辑录出刘秉忠大量的佚诗,这些佚诗不仅形式独特,思想内蕴也极为丰富,因此由佚诗入手,探讨其独特的思想内蕴与艺术价值;并结合《藏春诗集》,以达到对刘秉忠有一个更为全面与到位的认识。本文主要关注新辑录出的刘秉忠佚诗,分别从佚诗的题材内容、其所彰显出的儒士情怀以及佚诗中体现出刘秉忠独特的生命意识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以达到对刘秉忠佚诗价值的阐述,进而达到重评刘秉忠的研究目的。首先,在佚诗的题材内容上,主要以咏怀诗、酬赠诗、政教时事诗、论诗诗四类诗歌题材为主,并分析在佚诗中明显地体现出诸如“主唐”“崇杜”“学苏”“法度”“学问”等极富时代特征的诗学主张。其次,在刘秉忠佚诗中所彰显的儒者情怀方面,本文侧重关注其政教时事类诗歌,此类诗歌在佚诗中出现频率极高并能很好体现出刘秉忠的儒者情怀;其中,治国理政之谏议以及倡道义,复纲常分别从政治、道德两个领域建构起刘秉忠身上的儒者情怀,并且诗中体现出元初北方理学家们的思想印记。其诗又从揭示复杂的官场生态与诗人淡然应对两个维度进行比较,丰富了我们对于刘秉忠儒者情怀的认识。最后,在刘秉忠佚诗中体现出独特的生命意识方面,本文从他二十六岁进入幕府到公元1252年随忽必烈南征、公元1252年忽必烈南征云南到公元1268年中都城(元大都)完工、其辞去中书省一职至其生命结束,以大致三个十年的分期入手,深入透彻地分析其在“藏春诗”中便已显露出的生命意识。总的来说,刘秉忠的佚诗对于重新认识甚至评价刘秉忠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它不仅丰富了刘秉忠诗歌创作的题材,加深了我们对刘秉忠儒者情怀的理解,补充和完善了刘秉忠的诗学主张,还能通过深入分析其诗作中体现的生命意识,进而得以窥视影响其诗作风貌的内在情感因素。使我们对这位诗人有更透彻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