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叙事学(cultural narratology)是指从文化论角度切入对叙事问题研究的理论性知识系统。中国当代文化叙事学发轫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化叙事学取得了非常丰硕的理论成果,并且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当然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针对国内学术界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中国文化叙事学研究史和综述综论性论文论著的现状,本文以对中国文化叙事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述评为基本目标并试图完成以下三个重要的任务:1.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叙事学研究中涉及文化论角度的成果进行清理,理清中国文化叙事学研究发展的历程和基本脉络;2.对国内从文化论角度研究叙事问题的主要视角进行分类性清理,并对不同视角研究的代表性学者的代表性成果进行深入述评,以呈现中国文化叙事学研究的主要领域、角度和方法特征;3.从学术背景角度探讨对中国学者文化叙事学研究产生影响的学术资源,并从这个角度理解中国文化叙事学成果的特点、优势和局限,以为后来者从文化论角度研究叙事问题提供启示,同时对中国文化叙事学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导论部分首先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起和目标、对“文化叙事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定义和廓清,对本文的资料准备情况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陈述。本文使用张开焱先生在《文化与叙事》一书中对“文化叙事学”所做的定义,即从文化角度切入对叙事问题的研究。弄清了文化叙事学的概念,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中国文化叙事学发展的基本历程进行大致的勾勒,这构成了本文第一章的主要内容。这个基本历程的勾勒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至今,跨度大约是20多年的时间,在内容上以陈平原、丁乃通、张开焱、杨义、傅修延、高小康、谭君强等学者的文化叙事学思想和理论性研究为主,兼顾近10年文学批评领域所出现的从文化角度切入叙事分析的300多篇批评文章。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仍然采用张开焱先生在《文化与叙事》一书中对文化所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三层划分,按照实际构成情况,将中国文化叙事学的研究成果按其所依据的文化视角的不同,划分为宏观整体文化视角、符号与媒介视角以及精神文化视角三大类别,并概述中国文化叙事学产生和发展的理论背景。全文的核心则是第二至第五章,这四章在第一章对中国文化叙事学研究史概要式的清理基础之上,选择其中几种重要的研究视角进行专门性研究,这几种视角分别是第一章所划分出来的宏观整体视角、符号与媒介视角以及精神文化视角(包含杨义先生的民族文化视角和高小康先生的意识形态视角),分别选择了张开焱先生的《文化与叙事》、傅修延先生的《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杨义先生的《中国叙事学》以及高小康先生的《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作为代表性成果进行了细致的述评。这四章结构上的共同点在于,每章的首节我都会对该学者文化叙事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力图揭示出其叙事研究中文化学思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每章都辟有三个专节对他们代表性的核心成果进行述评;最后,每章的结尾辟有专节对该种视角所具有的学术意义和价值进行分析,并对其可能存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在具体内容上,四位学者的视角和研究对象各不相同,各章评介和关注的重点也就不同:第二章主要从文化与叙事活动的整体关系的角度来讨论《文化与叙事》一书的内容与特点;第三章突出《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一书所采用的符号与媒介视角、所囊括的广泛的研究对象以及发生学的研究方法;第四章是围绕《中国叙事学》在建立中国特色文化叙事理论、解读中国叙事背后的精神文化密码以及重新定位中国明清评点家这三点上的贡献来进行论述。第五章则突出的是高小康先生的《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对中国古代叙事观念演变过程的勾勒、对中国近古社会叙事艺术中世界图景的展示及文化语境的发掘。最后,本文的结语部分试图对中国文化叙事学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进行概要式的考察,分析中国文化叙事学成果的成就、特点、优势和局限,以为后来者从文化论角度研究叙事问题提供启示,同时对中国文化叙事学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