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MR到G.729A语音编码器的转码技术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605631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网络之间的融合已成为趋势,实现网络语音编码协议之间的无缝连接变得越来越重要。要实现不同网络的语音转换就需要把一端编码器的码流转换成另一端所能识别的码流,这种码流转换技术就称为语音转码。传统的语音转码普遍采用Tandem算法,即先解码再编码。这样做主要有三个缺点:运算量很大,语音质量下降,引入额外的语音延时。本文在现有语音转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Tandem方法的缺点,对广泛应用在WCDMA和VoIP中的AMR编码标准、G.729A编码标准进行转码研究,给出了一种基于参数转码的算法。本算法利用AMR码流中的线谱对(LSP)、基音、固定码本、固定码本增益、自适应码本增益等参数,针对不同速率下AMR向G.729A的语音转码特点,提出了一套完整的AMR到G.729A的转码方案。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案不仅大大节省了转码过程中的计算量,而且转码后的音质与Tandem算法相当。本文给出的参数域转码算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在语音质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计算复杂度可以降低30%以上。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介绍了应用于现代通信系统中的语音编码技术。(2)介绍了语音转码技术的应用背景,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3)介绍了语音编码的数学模型、分类和主要的性能评价指标。(4)详细讨论了线性预测分析、矢量量化、合成分析、感知加权滤波等语音编码的常用技术。(5)详细讨论了AMR和G.729A两种编码器的编码原理和帧结构,比较了二者编码码流的异同。(6)根据AMR和G.729A帧结构的特点,提出了高效可行的转码方案。(7)在VC环境下,采用浮点C语言编程,对参数域转码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
其他文献
对于移动通信运营商来说,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运营商之间竞争的加剧,网络的质量已经成了决定其命运的根本要素。网络维护及优化正成为移动通信运营商未来的工作重点,同时也正在
电信运营商面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要对现有的通信网络进行优化,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从而争夺客户资源。网络测试仪能实时准确地分析通信网络的信令信息,及时发现网络故障,从
本课题是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项目“宽带短距离无线接入技术研究(BG2005001)”利江苏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基于多网融合技术的接入设备及其终端产品(BE2004008)”研究内容之一。
本文针对DMB—T单频网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电波传播模型进行了数学建模,采取分区分块算法,并考虑到由于地球的曲率的影响,并对地面一次反射模型进行了修正,同时考虑到由于
单传感器提供的信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而多传感器协同能够综合利用各传感器的信息。因此本文研究了基于多传感器协同的目标识别系统,充分的利用各传感器的提供信息进行互补,
电磁兼容性的研究是一种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用电设备的电磁兼容程度进行分析和预测的方法。这项技术通常应用在系统或设备研制的方案设计阶段和工程研制阶段。其目的是为了
学位
自从上世纪80年代移动通信技术诞生以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最开始的模拟蜂窝移动通信到GSM/CDMA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再到现在即将商用的3G,移动通信技术有了质
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协作分集技术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该技术借助移动终端的两个或多个协作伙伴的天线形成虚拟多天线结构来完成通信。通过协作,用户之间可共享网络资源和用户
利用主动声纳对目标进行探测是一种重要的水下目标探测方法,尤其是在探测静止的沉底和掩埋物体的场合。但是在浅海中,水声环境非常复杂,由于噪声、特别是混响的严重影响,使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