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中继通信中的波束形成技术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ubin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更高的传输速率、更好的网络覆盖和更低功耗是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空间分集和协作分集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有效技术途径。其中,空间分集是采用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而协作分集是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利用中继技术。本文针对结合这两种技术的无线MIMO中继通信系统中的波束形成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点:1.简要介绍了网络编码、波束形成和双向中继等基本原理,并推导了三节点下的单、双向中继的系统模型。2.针对多组用户的MIMO双向中继系统,给出了两种以最大化最小用户速率为准则的波束形成算法,一是Min-POTDC波束形成算法,二是改进的Dinkelbach-Type算法。首先推导了在中继发射功率约束下的最大化系统和速率的Sum-POTDC波束形成算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最大化最小用户速率为准则的Min-POTDC波束形成算法。将Min-POTDC算法与Sum-POTDC算法以及文献中的典型算法进行仿真比较,仿真结果表明Min-POTDC算法不仅达到了预期的最小用户速率上的优越性能,而且系统和速率的性能也很好。此外,针对上述系统的优化问题,在已有的基于Dinkelbach-Type算法的中继波束形成方法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改进的Dinkelbach-Type算法的中继波束形成优化方案。文中从理论上证明了改进后的Dinkelbach-Type算法比原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并将两种算法的性能进行了仿真比较。3.基于两种不同准则的安全波束形成优化方案:基于物理层安全的无线中继通信中波束形成技术的研究,针对MIMO双向中继系统中存在窃听者的情况,首先推导了安全和速率的表达式,并提出了最大化安全和速率的波束形成设计方法,用凸优化近似(SCA)算法进行求解,对单、双向中继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再次验证了双向中继相对于单向中继的优势。然后,也给出了一种在窃听节点可达速率约束下的系统和速率最大化的波束形成优化设计,并在不同的窃听节点可达速率阈值下进行了算法仿真。
其他文献
当今通信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与巨大发展潜力的莫过于宽带无线接入技术。IEEE802.16(WiMAX)技术是能够提供用户级QoS保障的一种新兴接入技术,其QoS保证主要依赖于MAC层技术的
本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短距离无线通信与泛在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8A08)和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异构
频谱资源是无线通信中最宝贵、最紧缺的资源,而认知无线电则被看作是解决频谱缺乏问题的关键技术。由于OFDM具有频率利用率高、支持灵活的选频方案等特点,是认知无线网络中极具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如何保证和评估网络安全成为了安全工作的中心。目前国内外制定很多信息系统的评估标准。其中通用标准(CC)是最具权威的。本
为了应对威胁越来越大的来自水下蛙人的攻击,世界各国海军纷纷寻找应对措施,其中水下声纳技术的应用被认为是目前有效的防卫手段之一,因此防蛙人声纳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学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其目标是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由于卫星与导航接收机之间的相对运动会产生扩频码的相位偏移和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也发展迅速,数字图像、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等各种多媒体数字作品在政府、军队、医院、学校等重要机构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
在地铁,高铁、轻轨等检测系统,为了达到无障碍智能驾驶、全自动检测及预案智能应对等。如何高效地提前检测故障,利用计算机专家分析系统进行评估,及时地排除故障,做到无故障
HINOC (High performance Network Over Coax)网络是在当前FTTB已经存在和普遍应用的前提下,利用有线电视网已有的同轴电缆线路和分配网络,组建而成的最后100米范围内的宽带
协同多点(CoMP,Coordinated Multipoint)技术能动态的规避同频干扰甚至将同频干扰信号变为有用信号,是移动通信系统中解决小区间干扰问题的关键技术。上行分布式天线架构的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