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的不断深入,垂直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国际分工层次已从产品细化到生产环节,即各国从生产与自身比较优势相符的产品逐渐转变为专业化从事与自身比较优势相符的生产环节。生产的地域分散化带动了中间品贸易的迅猛发展,货物生产方式从“一国制造”向“世界制造”转变,同时全球贸易模式从“货物贸易”转为“任务贸易”。现行的传统总值贸易统计以出口产品的最终价值为基础,忽视了中间品贸易的作用,随着中间品贸易的飞速发展,传统贸易统计方式会重复计算某部分贸易额,不能准确反映各国真实贸易利得,与各环节实际创造的增值之间产生了极大背离。因此,传统总值贸易统计产生的“统计幻象”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增加值贸易”核算方式逐渐受到官方的重视与认可,这种统计方式利用投入产出技术,能对各国生产中产生的增加值进行统计,有效的规避了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方式的不足,真实反映了各国对外贸易状况。入世以来,中国制造业经历了高速发展,出口规模位跃居世界首位,但出口中国内增加值含量并不多,尤其对于通信设备、计算和其他电子等行业,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比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传统的总值贸易统计方式来衡量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时会产生一定偏差。同时,近年来,随着全球需求萎靡,经济增速放缓,世界各经济体纷纷提出振兴制造业的口号,中国于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期推动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转型,优化制造业产业布局,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此外,面对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的困境,美国也提出制造业回流政策,希望重振其制造业昔日辉煌;为了抢占制造业革命先机,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因此,利用增加值统计方式对分析中国制造业真实竞争力以及攀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首先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利用OECD-TiVA数据库对2005-2015年间中国制造业从出口规模以及出口结构两方面进行了测算,并与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方式进行对比,进而分析“统计幻象”问题。其次选取欧盟、东盟、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巴西、美国等八国与中国制造业进行国别对比,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深层次的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最后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选取劳动力成本、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垂直专业化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等五大指标对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各因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并根据回归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总览全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规模,扭曲了贸易规模和实际利得情况,但近年来扭曲程度逐渐减小,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逐渐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支柱产业。第二,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整体保持不变,其中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制造业出口竞争力较强,而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出口竞争力较弱于日韩等主要发达国家。第三,除了劳动力成本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外,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垂直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等影响因素均能积极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因此本文从加大研发投入、培养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以及合理利用外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