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收集整理解放军第307医院胸外科行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肺癌的相关病例资料,总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防治方法,并分析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预后。方法:1.收集整理2004年6月~2013年12月间解放军第307医院胸外科收治住院的16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均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总结患者RFA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防治举措。2.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仪使用奥林帕斯射频消融系统,该机通过联机电脑可以实时记录治疗过程相关数据。调整好体位,行CT扫描,确定肺内肿瘤需要消融的位置,做好标记;然后在局部麻醉下,将电极针缓慢插入到靶向肿瘤结节的中心,最后连接到250v射频发射器上,靶温度设定60~100℃,消融时间15~50分钟。若肿瘤直径小于3cm,可将进针点插到肿瘤结节的中心,然后进行肺射频消融术;肿瘤结节直径大于3cm的形状一般不规则,可将电极针尖插到肿瘤结节的最深部位治疗后,逐渐调节针尖的位置直至射频消融掉整个肿瘤结节。治疗完成后,再次行CT扫描,观察靶部有无气胸和出血等并发症,患者未诉特殊不适后返回病房,静卧2h。3.回顾总结解放军第307医院胸外科自2004年6月至2014年12月106例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肺癌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选择年龄、性别、放疗史、化疗史、FEV1%、肿瘤直径、消融病灶数及手术史、并发症等9个因素,整理所有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统计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若满足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以四分位数间距Q或中位数M表示;P<0.05表明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运用Χ2检验分析上述8个影响因素,筛选出具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采用逐步前进法(Forward Stepwise)淘汰无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得出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有意义因素,描述它的OR值及95%CI。结果:1.160例肺癌患者均顺利完成射频消融治疗,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有发热、胸痛、气胸、胸腔积液、出血、咯血、肺炎、膈神经损伤、空洞。相关并发症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患者可耐受。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Χ2检验结果:其中FEV1%、肿瘤直径、消融病灶数三个因素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将其离散成二分类变量后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分析示:FEV1%<60%(wald=3.859,P=0.049)、肿瘤直径>3cm(wald=16.964,P=0.001)和消融病灶数≥2(wald=4.566,P=0.033)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其OR值和95%CI分别为2.944(95%CI:1.003-8.644)、7.706(95%CI:2.916-20.362)、3.041(95%CI:1.096-8.433)。结论:1.射频消融术治疗肺癌是安全有效的,但是也会产生如发热、胸痛、气胸、胸腔积液、出血、咯血、肺炎、膈神经损伤、空洞等并发症。2.FEV1%<60%、肿瘤直径>3cm以及消融病灶数≥2都是射频消融术治疗肺癌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RFA治疗前应控制吸烟,积极改善肺功能,严格规范射频消融术的适应症;病灶数≥2的患者,可以分次进行RFA治疗;肿瘤直径>3cm的患者,可以联合放化疗待肿瘤缩小后治疗。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减少RFA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