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新癀片在临床上对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但由于新癀片原方中含有吲哚美辛,如果使用时间较长,对胃肠道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本课题主要针对新癀片中药组分,从尿酸酶抑制剂法、次黄嘌呤法致小鼠高尿酸血症及Coderre法致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动物实验评价新癀片中药组分对痛风性关节炎与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减少不良反应并促进新癀片的二次开发。方法[1]高尿酸血症(尿酸酶抑制剂法):将雄性ICR小鼠72只按照随机化数字表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新癀片中药组分低中高剂量组(23.75mg/kg、 47.5mg/kg、95mg/kg)、苯溴马隆组(20mg/kg)。于每日灌胃1次,连续给药14天。苯溴马隆组前7天灌胃纯净水,后7天灌胃苯溴马隆混悬液。末次给药后1h,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氧嗪酸钾300mg/k g,造成小鼠急性高尿酸。检测指标:各组小鼠的血尿酸值。[2]高尿酸血症(次黄嘌呤法):将雄性ICR小鼠72只按照随机化数字表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新癀片中药组分低中高剂量组(23.75mg/kg.47.5mg/kg、 95mg/kg)、别嘌醇组(20mg/kg)。于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14天。于末次给药1 h,除正常组外,其余腹腔注射次黄嘌呤1g/k g,造成小鼠急性高尿酸。检测指标:①采用尿酸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的血尿酸值。②采用黄嘌呤氧化酶试剂盒检测血清与肝脏中黄嘌呤氧化酶的含量。③采用RT-PCR法检测小鼠肝脏中黄嘌呤氧化酶的表达情况。[3]痛风性关节炎:将雄性Wistar大鼠60只按照随机化数字表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新癀片中药组分低中高剂量组(11.88mg/kg、23.75mg/kg、47.5mg/kg)、秋水仙碱(1.5mg/kg)组。于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7天。于末次给药后1h,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参照Coderre介绍的经典造模方法,造成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检测指标:①各组大鼠右踝关节的大体观察:造模后1h、4h、6h、24h、48h踝关节肿胀度,各组大鼠的步态变化以及炎症分级。②采用试剂盒检测法检测大鼠血清中NO的含量。③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1、IL-4、TNF-α的含量以及右踝关节液中MMP-3、 IFN-γ、IL-4的含量。④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滑膜、炎症细胞浸润等情况。结果[1]高尿酸血症(尿酸酶抑制剂法):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的尿酸值显著升高(P<0.01),说明小鼠高尿酸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新癀片中药组分各剂量组均能有效降低小鼠的血尿酸水平(P<0.05或P<0.01)。[2]高尿酸血症(次黄嘌呤法):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的尿酸值显著升高(P<0.01),肝脏中XOD的活性也有一定的上升(P<0.01),说明小鼠高尿酸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新癀片中药组分各剂量组均能有效降低小鼠的血尿酸水平(P<0.05或P<0.01),且对肝脏中XOD的活性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RT-RCR结果显示,新癀片中药组分各剂量组可明显下调高尿酸小鼠肝脏中XOD的表达(P<0.01)。[3]痛风性关节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踝关节肿胀度明显增大(P<0.01)血清中的炎症因子IL-1、TNF-α、NO含量以及关节液中的炎症因子MMP-3、IFN-γ含量显著上升(P<0.01),血清及关节液中的抗炎因子IL-4显著降低(P<0.01),说明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新癀片中药组分各剂量组均能降低大鼠血清中的炎症因子IL-1、TNF-α、NO含量以及关节液中的炎症因子MMP-3、IFN-γ含量,且血清及关节液中的抗炎因子IL-4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P<0.05或P<0.01)。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中,可见滑膜大面积充血、肿胀、坏死以及炎细胞浸润的情况。而新癀片中药组分可明显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滑膜的炎细胞浸润,并有效减轻滑膜组织的损坏。结论新癀片中药组分对尿酸酶抑制剂法与次黄嘌呤法复制的高尿酸小鼠模型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其可能通过降低小鼠血清中血尿酸含量及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从而缓解小鼠高尿酸的症状。新癀片中药组分可能是通过抑制关节液中MMP-3、IFN-γ及血清中IL-1、TNF-α的炎症因子以及提高关节液和血清中抗炎因子IL-4的含量,降低血尿酸及一氧化氮水平,从而改善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综上所述,通过新癀片中药组分的研究,提示新癀片中药组分对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性关节炎有一定改善作用,为新癀片中药组分的进一步临床利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