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能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落到实处,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核心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造成学生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个体掌握的知识不同。因此从知识分类的角度研究如何把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如何通过知识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探索。在本文中,我们首先通过分析信息素养的定义,结合知识分类理论得出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信息技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习得、转化、迁移的结果。这为抽象的信息素养培养与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奠定了理论的依据。通过梳理知识分类理论的发展,并按照安德森等人对学习结果的描述,把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上所呈现的信息技术知识按事实性知识、信息技术概念性知识、信息技术程序性知识和信息技术策略性知识进行分类。同时以知识分类为基础,用知识分类教学论和知识分类学习理论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根据知识分类学习论,提出了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根据知识分类教学论,分别从教学目标设计、任务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并提出了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接着,本文运用知识分类理论指导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实证研究:利用L.W.安德森等编著的《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一书中提出的分类学表,从认知过程维度和知识维度对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案例中所渗透的教学思想和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与知识分类理论的联系,从而总结得出运用知识分类理论指导教学的优势。在总结和学习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分类理论来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实验,采用以知识分类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的实验班的成绩得到显著提高。这说明用知识分类理论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学生的成绩进一步分析得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成绩有显著差异,策略性知识的成绩差异不是很显著,说明需要在如何准确把握策略性知识的规则做进一步研究。此外,还需要对教材的知识点分类和教学设计的易操作性上做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