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用近年来在江苏省广泛种植的11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在不施氮肥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的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差异,阐明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对基础土壤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的生理特征。并进一步以近年来全省广泛种植的19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为材料,在11个县市区195块大田进行试验,明晰了江苏省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供氮能力的差异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在不施氮肥条件下不同土壤上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差异。不同水稻品种生育期差异显著,且土壤基础肥力高低对生育期长的品种影响较大。不同土壤上水稻品种茎蘖数均呈青泥土>黄泥土>粉砂土的趋势,且随着土壤基础肥力的提高,分蘖能力强的品种茎蘖数增幅更大。基础产量在不同土壤以及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品种与土壤对基础产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从粉砂土、黄泥土到青泥土,随着土壤基础肥力的增加,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亩穗数、每穗粒数、总库容量均随土壤基础肥力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而结实率、千粒重随土壤基础肥力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亩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在不同土壤间以及品种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土壤与品种对亩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的互作效应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但土壤与品种对千粒重不存在互作效应。不同水稻品种植株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明显,总体上看,总干物质量呈杂交晚粳>籼稻>常规晚粳>杂交中粳>常规中粳的趋势。水稻品种生育期与其干物质积累量、地上部植株氮积累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水稻生育期的延长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和地上部植株氮积累量的增加起促进作用。2.明晰了江苏省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供氮能力的差异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土壤基础产量与其所能达到最佳实际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且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不同土壤基础产量及其土壤基础供氮量(全生育期植株总吸氮量)变异范围都很大,但不同土壤基础产量和土壤基础供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获得相同基础产量时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供氮量表现由大到小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100kg基础产量需氮量呈粳稻大于籼稻的趋势。不同类型水稻100kg基础产量需氮量都表现由大到小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全省195个田块土壤碱解氮含量与基础供氮量总体呈现出线性正相关的趋势(R~2<0.4000),但相关性较差。3.阐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土壤基础供氮能力吸收、利用和分配的生理特征。籼稻的土壤基础供氮量平均比粳稻高25.6%;杂交籼稻比常规籼稻高19.5%,杂交粳稻比常规粳稻高32.5%。土壤基础供氮量在植株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以叶、茎鞘的变异幅度较大,而穗的变异幅度则较小;叶中氮的分配比例以粳稻最高,而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间及杂交籼稻与常规籼稻之间无明显差异。土壤氮素利用效率(NUEs)随着土壤基础肥力上升而提高,粳稻的NUEs提高幅度大于籼稻。土壤氮籽粒利用效率(Ng/Ns)以两系杂交籼稻最高,籼稻的Ng/Ns大于粳稻,杂交籼稻与常规籼稻及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间Ng/Ns无明显差异。100kg籽粒需氮量增加幅度也是粳稻高于籼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