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言”、“二拍”中有一类人物形象——僧尼,类型丰富而且内容也较复杂,对它的研究只在相关专著中有少许涉猎,期刊论文有四篇,硕士论文仅一篇,也只涉及到“三言”中的僧尼形象。但这些多是重在研究僧尼形象的分类以及这一独特形象的审美意趣,对小说中这一形象的文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的挖掘还缺少研究和探讨。基于此,本人的论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僧尼形象的具体分类以及这一形象的文学功能和文化内涵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对僧尼形象做全面的、系统的论述,为“三言二拍”做一点拓展性的研究。论文共分五部分,除了引论和结论以外,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作品中涉及僧尼形象的篇目进行一个概况的统计说明,然后结合前人的观点以及成果对小说中的僧尼形象进行分类。初步把僧尼形象分为五类: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型;德行高深、参悟佛道型;渴望爱情、追求婚姻型;放纵淫欲、奸淫邪道型;贪财好利、胡作非为型。其中,前三类属于作者要肯定、赞美的正面形象,后两类是作者持否定态度的反面形象。第二部分分析总结僧尼形象在小说中的文学功能。主要从僧尼形象对小说的结构功能、情感宣泄功能和教化功能这三个方面进行文学解读。这样才能整体把握编撰者编写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还能加深对明代拟话本的研究。第三部分试图说明僧尼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主要从普遍的天命观、功利的民俗观、觉醒的生命观和强烈的宗教观这四个角度进行文化方面的解读。对其文化方面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态、文化观念以及民俗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