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是食用菌栽培品种之一,有杏仁的香味,菌肉肥厚如鲍鱼的口感,营养丰富,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但是,杏鲍菇栽培中出现的病害特别是细菌性病害一直是生产中潜在的威胁,轻则减产,重则绝产。但目前关于杏鲍菇病原菌的研究报道较少,对杏鲍菇细菌性病原菌特性、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有待于完善。本研究开展了杏鲍菇病原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病原菌的侵染发病机制以及拮抗微生物、植物提取液和化学杀菌剂筛选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深入了解杏鲍菇细菌性病害的侵染机制,为有效的防治杏鲍菇病害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污染的杏鲍菇子实体分离、纯化得到2株形态不一的细菌(编号为J2和F1)。科赫氏证病,细菌J2和F1感染的杏鲍菇子实体病症与杏鲍菇工厂中的病菇样品症状一致,因此确认细菌J2和F1是杏鲍菇细菌性病害的主要病原菌。经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子序列分析鉴定确定细菌J2和F1分别是假单胞杆菌和北京泛菌;两株病原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假单胞菌和北京泛菌的最适温度都为24℃左右,最适pH为6左右。从污染杏鲍菇菌袋中分离出不同形态病原杂菌9株,经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鉴定,共有3种真菌杂菌,其中木霉7株,另外两种分别为可可毛色二孢菌和脉孢霉。(2)通过测定两种病原菌对杏鲍菇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对菌丝细胞壁的破坏作用、利用菌丝可溶性糖的情况以及杏鲍菇防御酶的活性的变化等多个方面来对杏鲍菇细菌性病害的侵染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接入病原菌和发酵液后的杏鲍菇菌丝的直径明显小于对照菌丝直径;两种病原菌在产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的鉴定平板中均出现透明圈,两种病原菌发酵液中具有较高活性的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两种病原菌侵染的杏鲍菇菌丝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变低;病原菌处理后的杏鲍菇子实体内防御酶CAT和SOD的酶活低于对照的酶活(p﹤0.05);POD的酶活初期高于对照,随后低于对照。(3)病原菌的抑菌植物、拮抗微生物及化学杀菌剂的筛选结果表明:不同抑菌植物对这两种病原菌具有显著的抑菌差异(p﹤0.05)。26种试验中草药中,筛选出络石、青蒿和海金沙等4种中草药的水提取液对北京泛菌具有抑制作用,络石、青蒿和艾等11种中草药的水提取液对假单胞杆菌具有抑制作用;9种试验蔬菜作物中,大蒜汁对两种病原菌都有明显抑菌作用(p﹤0.05);通过点接法筛选出一株对两株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微生物,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子序列分析鉴定为色杆菌,有机试剂浸提后的该菌体浸提液的抑菌直径大于发酵上清液;几种常用的杀菌剂中,生物制剂荧光假单胞对两种菌株的抑菌效果最明显(p﹤0.01),其次是抗生素类杀菌剂中的中生素的抑菌作用比较明显(p﹤0.05),化学杀菌剂中百菌清对两种病原菌都具有抑菌效果。(4)通过测定杏鲍菇工厂中不同培养阶段的栽培料、菇房空气和发病杏鲍菇的栽培料中的微生物初步探究杏鲍菇细菌性病害假单胞杆菌和泛菌的来源,结果表明:在杏鲍菇工厂中不同培养阶段的栽培料、空气中并未发现病原菌,只在感染病害的杏鲍菇菇栽培料中发现假单胞杆菌,说明病原菌可能来源于灭菌不彻底的栽培料中,且通过空气传播的可能性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