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功能性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Resting-state fMRI(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为研究手段,通过比较电针大肠下合穴上巨虚与同节段的非经非穴点(同节段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中点)激活脑区的差异及其功能连接的变化,初步探讨电针大肠下合穴上巨虚与大脑的投射对应关系,为针刺上巨虚治疗功能性便秘发挥效应的中枢机制的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自身同质交叉对比,第一次试验时电针刺激上巨虚穴(观察组),在第三天同一时间电针刺激其同侧非经非穴组(对照组)。经筛选以激活效应最活跃的右侧岛叶为种子点,分别对两组针刺前后的静息状态、电针刺激状态进行r-fMRI扫描,采用功能连接作为观察指标,运用MATLAB、DPARSF和REST等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统计分析,得到各自与右侧岛叶存在功能连接的脑区图像,进而分析两组间静息态、电针刺激后脑功能连接的差异及两组自身经电针刺激前后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1.功能性便秘患者在静息状态正激活脑区为:左侧岛叶、右侧额叶额下回、右侧额叶额内侧回、左侧额叶额内侧回、左侧白质胼胝体、右侧额叶额中回脑区(REST One sample T-test, P<0.05);负激活脑区为:右侧小脑半球后叶、左侧小脑半球后叶、右侧顶叶楔前叶、右侧顶叶顶上小叶、左侧额叶额中回脑区(REST One sample T-test, P<0.05)。2.与静息态相比,针刺上巨虚穴后负激活了右侧额叶额下回、右侧顶叶楔前叶(REST Paired T-test, P<0.05)。针刺非经非穴后正激活了右侧额叶中央前回、左侧额叶中央前回(REST Paired T-test, P<0.05)。3.与电针非经非穴相比,电针刺激上巨虚穴正激活了左侧小脑后叶小脑山坡、左侧枕叶舌回、左侧枕叶枕中回、右侧枕叶、右侧顶叶缘上回、右侧穹窿回扣带回、左侧顶叶楔前叶功能连接增强(REST Two-sample T-test, P<0.05);负激活了右侧额叶Sub-Gyral、右侧岛叶、左侧岛叶(REST Two-sample T-test, P <0.05).4.两组静息态比较:右侧小脑后叶、右侧顶叶扣带回、右侧额叶额内侧回功能连接增强(REST Two-sample T-test, P<0.05);左侧额上回功能连接减弱(REST Two-sample T-test, P<0.05)。结论:1.正常状态下,大脑在无任务的安静、清醒情况下存在一定功能活动,即静息态脑默认网络。功能性便秘患者静息态默认网络与之相比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差异为激活了与情绪加工及内脏高敏相关的脑区。该发现有待进一步验证。2.电针上巨虚穴后高级认知相关脑区功能连接减弱,该穴能有效治疗功能性便秘并缓解焦虑情绪的临床效应可能与这一变化有关。电针非经非穴后主要出现躯体感觉区功能连接增强,这可能与针刺对躯体的刺激有关。3.与电针非经非穴相比,电针上巨虚穴能激活情感、记忆等脑功能区,并降低内脏高敏,提示上巨虚穴能有效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症状及其负性情绪,可能与上述变化有关。4.同一组受试者前后两次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亦略有不同,出现小片与情感、认知相关的脑功能区功能连接增强,可能与受试者接受试验时的即时思想动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