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研究

被引量 : 21次 | 上传用户:dianshenshi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中国,命运多舛,志士仁人为此前赴后继,探索救国真理。因之,在思想文化领域内表现为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跌宕起伏,有力地彰显出在中国近代历史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人们对于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多样化思考。科学救国思潮无疑是近代史上同样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本文即以近代科学救国思潮为题作一探讨,以拓宽社会思潮的研究领域。科学救国思潮,是一批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对中国近百年来各种救国探索努力反思的基础上,倡导以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的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潮。其代表人物主要是近代一批追求进步、爱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多是一些具有西方留学背景、有着深厚科学素养的自然科学家,他们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即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精神来改造中国,以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他们强调科学为救国的根本武器,科学是最高层面的;中国科学社及其《科学》杂志成为提倡和宣传科学救国思潮的主要机构和媒介,在二者的倡导下,科学救国思潮代表人物以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进行科学教育、创办报刊、应用科学与实业结合、创立科学团体和学会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等为途径,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了科学救国思潮的宣传和进行各种实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科学救国思潮自身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发展和丰富的过程。其演进的历程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密切相关,并随着近代国人科学观的不断演进而日益推进。鸦片战争时期,出现了朦胧的蕴含着科学救国的主张;20世纪初萌发了初步的科学救国思想,1915年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杂志的创立以及《科学救国论》的发表,标志着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逐渐扩大。到20年代,随着科玄论战的展开,其宣传方式、内容等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相信科学救国的人日益增加。30年代之后,科学救国思潮发展到勃兴阶段,主要以实现中国的科学化为核心,其社会普及程度得到加强,影响面得以扩大,并积极进行科学救国的实践。在1937年后,抗战建国成为社会的主流,科学救国思潮由高潮渐渐走向衰微;特别是1945年后,科学救国思潮代表人物积极为建国出谋划策,在救国方式上逐渐转向科学建国,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挥积极的作用。科学救国思潮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与进步,特别是在教育方面的影响尤为显著。最为明显的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教育领域内的变革,即科学救国思潮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在近代中国建立完善的国民科学教育体系的构想,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倡导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理念,以加速实现国民科学知识水平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最后为实现科学救国的目标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分别以钢管混凝土三维有限元法和纤维单元法的应力-应变关系推导出了适于梁单元的应力-应变关系。以这两种方法得到钢管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应用于梁单元法进行数值计算,分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等重大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与实施,公路隧道的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西部交通网不断向崇山峻岭、离岸深水延伸,快速发展成为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南通外向型经济也呈强势增长态势,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南通市旅游产业相对落后的状况。要解决这一现状,当务之急是我们应对南
本文所论定的布衣诗人就是终身以在野身份从事诗歌创作的诗人。唐代布衣诗人是在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高涨的形势下,伴随着统治阶级内部士庶之间激烈的斗争而产生的。
山东省潍坊地区肉鸡大肠杆菌病发生极为普遍,由于用药不规范导致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非常严重,使大肠杆菌病的控制越来越棘手。因此很有必要对本地肉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情况作
现代声纳设备中DSP器件所起的作用已经不再仅仅是算法的实时实现,还包括对整个声纳系统的多任务进行实时管理和资源的合理调度。这与传统的声纳系统中普遍采用的主(微机系统)
建筑施工企业实行"营改增"之后,出现了减少重复缴纳增值税的情况,并且在每个环节当中都能够抵扣增值税,这样保障链条上都可以统一,由此推动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但是
采用100nm 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工艺,研制了一款应用于W波段的高功率密度功率放大器微波单片集成电路。该工艺采用厚度为50μm的SiC作为衬底。放大器采用三级级联拓扑结构,
<正>王荣生教授在他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里把我国作文教学大规模实施的写作取向大致概括为五个方面:"闪光点"的记叙文、格式化的议论文、生动的说明文、"日常"的应用文、"
创新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员工的创新能力对企业来说是可贵的人力资本。企业应该重视员工创新能力的培育,通过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组织培训学习,以及建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