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阅读理解的交际性测试——必要性及其方法探讨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首先对语言测试的历史发展及测试领域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详尽的回顾和综述,指出语言测试的发展总趋势是交际性测试,并且理想的测试应当具有相当的效度、信度、可行性、区分度以及良好的反拨效应;其次探讨了阅读理解的测试内容和种种方法,指出阅读在本质特性上与其它技能(如说和写)一样,也是一个交际性和交互性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交际性测试是完全必要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英语交际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大学英语教学也早已开始尝试如何从传统教学法向交际教学法有效过渡,然而,研究表明,中国现今最有影响、规模最大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却基本上停留在第二代语言测试手段上,即结构主义测试体系.随着CET在全国的声誉不断提高,它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业考试(Achievement test),而已发展成为考生证明自己英语运用能力的水平考试(Proficiency test).其考试目的的演变也势必要求改进测试手段,以交际性测试体系为导向.在该文的第三章,作者提出了交际性阅读测试的五个特征:即1)有丰富的的体裁和话题;2)有贴近生活的阅读目的;3)测试不同的阅读技巧;4)采用不同的测试题型;5)保留或模仿文章的原有格式.通过比较,作者发现CET中的阅读理解试题与交际性阅读测试的这五个特征还是有相当差距,因此改进现行的CET阅读理解试题势在必行.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这一观点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在对30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及一些大学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后,作者了解到现行的CET阅读试题,由于总体缺乏交际性特征,对大学英语的教学与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反拨作用(backwash effect).在这些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在第五章提出了改革CET阅读试题的构想.第一,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每套试题的文章体裁要有变化,这样几年积累下来的文章体裁就会比较全面,从而培养考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文章的格式,包括题目、排版、插图等,应尽可能保留文章原貌,除非这些格式与试题有冲突(如试题是要求给文章选择一个最合适的题目等).第二,在阅读任务(即试题)的设计上,给定一些贴近生活的阅读目的,以便培养考生根据阅读目的而选择阅读技巧和方式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另外,阅读题型也可以根据通常的阅读目的更加多样化一些,传统的单项选择题由于种种弊端应大量减少题量,而可以增加如信息转换、简短回答回题、总结文章大意等产出性(productive)题型,或者是这些题型与选择题相结合的客观题型,后者的优点在于既能大大减少考生靠猜测得分的概率,又仍然能够保证批改试卷的一致性和经济性.当然,由于作者有限的知识、时间和精力,该文的这些构想仅在小范围里得到了验证.而对于象CET如此大规模的全国性考试,这些改革建议有多大程度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的探索和验证.
其他文献
词汇是语言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一种新产品,一个新发明,一首新歌,一部新电视剧的出现都会带来新的词汇.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词语如同一面镜子,人们通过它了解一个国家的社会变迁.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1931-)是当代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自1967年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问世以来,先后又发表《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娃娃》(
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重要沟通手段.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同样需要翻译这个环节.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电影字幕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高质量的字幕翻译
詹姆斯·鲍德温(1924-1987)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也是美国黑人的一个文学代言人.他从心理视角去分析美国种族关系,这是他作为作家最大的成就.鲍德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