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利用耦合CAMS复杂云微物理方案的WRF中尺度模式结合观测资料,研究了层状云、积层混合云、“7.21”北京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三次不同的云降水过程。在模拟云宏微观结果同实测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层状云和积层混合云的过冷水分布特征,积层混合云的宏微观结构和人工增雨条件,以及暴雨MCS的微物理过程和降水机制。得到一些认识:CAMS云微物理方案是中国气象研究院不断发展完善的一个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耦合CAMS复杂云微物理方案的WRF中尺度模式结合观测资料,研究了层状云、积层混合云、“7.21”北京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三次不同的云降水过程。在模拟云宏微观结果同实测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层状云和积层混合云的过冷水分布特征,积层混合云的宏微观结构和人工增雨条件,以及暴雨MCS的微物理过程和降水机制。得到一些认识:CAMS云微物理方案是中国气象研究院不断发展完善的一个准隐式的混合相双参数体积水云方案,有31个云物理过程,12个云物理预报量,与WRF v3.2中尺度数值模式耦合形成了中尺度云分辩模式,通过对层状云降水过程、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以及特大暴雨等不同云系降水过程的模拟和实测对比检验,显示该模式对于不同动力过程的云场、降水、雷达回波以及微物理等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能够反映不同条件的云降水的发生发展过程。积层混合云是我国重要的降水系统和人工影响天气的主要作业对象。对华北地区春季2009年4月18日-19日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模拟和实测对比研究表明:(1)受高空槽前、中低层低涡、地面锋面的共同作用形成冷锋型积层混合云降水;(2)模拟和实测的雷达回波显示,在大片的层状云回波中镶嵌着团块状的对流云回波,回波强度在50dbz左右,雷达回波剖面图上表现为柱状对流回波。演变特点是:前期积云对流发展较强,不断有对流单体并合加强,后期逐渐层化。(3)积层混合云中各种水成物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分布不均匀,积云部分,云水丰富,霰的含量相对较大,降水量也大;层云部分,云水较少,霰的含量相对较小,降水也少;冰晶和雪晶主要分布在高空。雨水的大值中心与霰的大值中心相对应,霰的融化是降水的主要来源。(4)在积层混合云发展前期,积云区上升速度较强的地方过冷水层厚,-10℃左右的过冷水含量丰沛,能够给冰晶提供良好的增长环境,是人工增雨较好的作业部位。积层混合云和层状云过冷水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积层混合云的发展阶段,积云区上升速度较强的地方过冷水层厚,-10℃左右的过冷水含量丰沛;层状云中过冷水层较薄,过冷水主要分布在-5℃以下。(2)雷达回波对于过冷水的分布有着一定的指示作用,在积层混合云的发展阶段,雷达回波与过冷水分布区相互对应;在积层混合云的对流减弱以后和层状云过程中,过冷水主要分布在雷达回波中云系移向的前部。(3)过冷水含量与垂直速度呈正相关;与冰雪晶粒子含量呈负相关。对于2012年7月21日-22日特大暴雨模拟研究结论如下:(1)低涡为对流发展提供动力抬升条件,MCS在低涡切变线东侧发展,并随低涡向东北方向移动,低涡切变线移至北京附近时移速缓慢,导致不断有对流云团在北京附近生成发展,造成了特大暴雨。(2)MCS回波表现出南窄北宽的结构,回波顶伸展很高。(3)云水呈多峰分布,与其它水成物含量反相关,雨水、冰晶、雪、霰的含量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17时和21时,对应两次降水过程。(4)“7.21”北京特大暴雨的降水机制主要是冰晶降水机制,霰的融化是雨水的主要来源。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太阳辐射模拟和预报效果,本文利用2010年1、4、7、10月ECMWF和NCEP再分析资料和WRF-SES2辐射模式系统模拟了北京市观象台站和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的总辐射、散射辐射和直接辐射,并与观测值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了模式初始场云量差异对辐射模拟的影响。对NCEP和ECMWF两种再分析资料的太阳辐射模拟效果对比分析,并评估了WRF常用辐射参数化组合方案对太阳辐射模拟效果的影响。初步
目前卫星导风主要通过追踪红外图像上的云以及水汽图像上的水汽纹理分别获得云和水汽的运动矢量。对于红外图像上不能被识别为云而难以进行导风计算的区域(本文表述为“晴空区”),只有由水汽导风提供的中高层风场。由于红外云图“晴空区”亮温除包含地表温度信息外,还包含了大气中水汽、气溶胶等微弱信号。因此,本文围绕利用分裂窗差值图像计算晴空区风场,从理论公式推导、参数敏感性分析与模拟图像实验、导风系统设计、实例分
初夏在华北冷涡影响下华北平原易出现局地、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此类局地性暴雨天气多以单次、多站点的短时暴雨为主,部分区域伴有冰雹和短时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本研究利用NCAR/NCEP再分析场、北京和天津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等资料以2007年7月9日一次天气过程为例,研究华北冷涡强对流天气过程典型的形势场和物理量特征:受华北冷涡东移影响,华北平原近地面“暖舌”区域之上有高层冷空气叠加,可出现前倾槽型式,
本文利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由吉林省气象局科研所提供的东北冷涡日历表,对1951/1952—2008/2009年58年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冬季东北冷涡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及其可能物理机制,以及几种典型的与东亚大气环流密切相关的大气遥相关型在冷涡影响风暴轴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1)在东北冷涡对北
在中华民族历史价值的传播过程中,我们更要对那些具有时代意义历史事件进行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出历史时代价值的意义,通过历史的时代价值,传播积极的思想观念,让人们铭记历史,充分挖掘时代价值,不断地延续历史脉络,实现民族坚定自信的发展,让历史时代价值得以传承,提高"历史解释"素养。一、传承时代记忆,铭记时代价值(一)历史记忆,时代延续历史的文化发展过程需要被人们所熟悉,被人们所记忆。中华民族是一个历
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一个多时间尺度环流共存的区域,这些不同时间尺度的环流会影响台风的生成、发展和移动,为了理解他们与台风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观测资料中分离出台风环流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基于NCEP提供的FNL资料及JTWC台风最佳路径资料集,利用空间分离法、Lanczos时间滤波法和多尺度子空间变换滤波法及其组合方法对台风环流进行分离,并对其分离效果进行比较。通过对理想场、实际观测场以及台风活动对月平均
气象数据网格作为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核心项目,观测资料在传输、共享和综合服务方面水平还较低,不足以满足我国精细化预报、短临预报和数值预报等预报业务对数据在时效性、多样性和完整性等方面的需求。本文以国家气象数据网格为应用背景,对其中的数据传输服务进行优化,以满足大量数据实时共享需求。本文重点以网络传输协议和文件压缩技术为主,以分布式缓存技术为辅,深入研究了数据传输的优化方法,给出了一套可行的优化方案。
本文采用了多种统计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探空资料和NCEP/NCAR、JRA、ERA-interim和MERRA四种再分析资料的高空位势高度场和风速场在中国不同区域的适用性问题。得到以下结论:(1)在年平均场上,位势高度场在我国北方地区对流层中存在上升趋势,在平流层低层存在下降趋势,并且有整层变化相同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对流层南北方反位相变化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再分析资料位势高度场数值上普遍小于探空资
本文利用位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微脉冲激光雷达(Micro Pulse Lidar,MPL)以及拉曼-瑞利-米氏激光雷达(Raman-Rayleigh-Mie Lidar,RRML)观测南京北郊上空气溶胶,利用Fernald方法以及Klett方法反演消光系数廓线并计算气溶胶光学厚度。在此之上,观测气溶胶变化以及某些气象要素的关系。利用某些天气气溶胶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也比较均匀的特点,在拟合激光雷达距离
本文利用Scripps和GODAS月平均海温资料,NOAA提供的逐月扩展重建海表温度资料、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南春雨强度和建立时间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前期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与江南春雨强度和建立时间的关系,初步解释了前期暖池热含量变异引起春雨异常的可能过程和机制,并以暖池前期热含量为基础预报因子建立江南春雨的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主要结论概括如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