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冷涡暴雨分析及雷达预报追踪的应用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wgjtd44qx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在华北冷涡影响下华北平原易出现局地、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此类局地性暴雨天气多以单次、多站点的短时暴雨为主,部分区域伴有冰雹和短时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本研究利用NCAR/NCEP再分析场、北京和天津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等资料以2007年7月9日一次天气过程为例,研究华北冷涡强对流天气过程典型的形势场和物理量特征:受华北冷涡东移影响,华北平原近地面“暖舌”区域之上有高层冷空气叠加,可出现前倾槽型式,中高层的干侵入对于对流性天气系统生成、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近地层风切变线为对流风暴的发生提供触发条件;强对流性天气通常出现在地面冷锋前、切变线北端、风向呈气旋式弯曲的区域;初夏时节这一地区局地性暴雨区的水汽来源与盛夏西南急流输入水汽的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水汽主要是850hPa山东半岛上空的低层东南风输送而来,并且低层水平风速的辐合促成暴雨区域的水汽辐合;初夏季节华北地区需要更大、更强的对流有效位能和更明显的不稳定层结才能支持强对流天气系统发展。雷达产品关于对流风暴的移动预报及追踪方面进行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风暴追踪信息产品对于对流风暴的预报路径与其实际移动之间通常存在着一定角度差及特殊的移向突变,分析表明该产品的参考价值与风暴移动是否稳定、风暴发展所处的不同时期直接相关,风暴产生灾害的落点可根据基本反射率因子表现出的钩状回波和中气旋、风廊线产品表现的垂直风切变矢量特征等综合性地判别对流风暴的性质及发展态势,这些结论对于实际预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其他文献
利用MLS卫星的水汽、冰水含量、温度等资料分析上对流层/下平流层水汽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在该区域中主要的脱水机制。在215hPa高度,水汽、冰水含量的高值中心对应于深对流区域(或OLR低值区)。在北半球夏季147hPa高度及以上,水汽的高值中心并不完全对应于深对流区域,这与深对流所能到达的高度有关。水汽的高值中心分布随高度上升向西北方向偏移,季风区的深对流将对流层水汽输送至上层后,水汽被限制在强大的
利用NCEP1°×1°逐6小时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以及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的模拟结果,对2012年7月4-5日发生在河南省黄淮地区的一次双低涡引起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及基本机制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分析。分析发现,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中低空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的生成为这次大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和充足的水汽供应;高空槽携带冷空气南下,侵入双低涡后部,使得黄河涡(西北涡)向东南移动、
本文利用最新的美国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重点讨论了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主要从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对风暴轴的可能影响和天气尺度瞬变强迫对大尺度环流的可能反馈作用两方面进行了探究。为了给以上的研究提供可信的气候背景,首先我们利用更新至2011年冬季的再分析资料,重新对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时空演变特征做了分析,将所得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较
以大气辐射传输模型为依据,通过计算FY-2E (FengYun-2E)红外通道图像“晴空”大气层顶的辐射量对大气水汽和大气气溶胶变化的敏感性,详细分析大气辐射信息结构,建立了提取微弱示踪信号的时间差分算法,并通过追踪提取出的微弱示踪信号来进行晴空区导风。相比于传统的云导风或水汽导风技术,晴空导风可进一步补充人们渴求的大气低层晴空区的运动信息。本文利用MODTRAN4辐射传输模式,结合FY-2E静止
2007年7月29日到30日发生在豫西地区的暴雨在豫西地区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且具有降水时段集中、致洪以及典型的中尺度特征,实际工作中对此次暴雨的预报预测也不十分成功,有许多需要认真分析总结的地方,通过对此次暴雨过程的分析可以为今后提高豫西山区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和及时性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29~30日发生才豫西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确定此次
采用NCEP/NCAR和ERA40再分析月平均资料,揭示夏季对流层中低层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简称SMJ)垂直结构主要呈现出全区一致、上下反相两种分布型(“A”型和“B”型),细分为一致增强型(“A+”型)、一致减弱型(“A-”型)、上弱下强型(“B+”型)和上强下弱型(“B-”型)。在此基础上定义的两个SMJ垂直结构指数VS1和VS2分别能很好地表征SMJ“A”型和“B”型的垂直结构。利用结构指数进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提供的1979—2007年全球月平均积雪水当量格点资料、NCEP/NCAR的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743站的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夏季低温和欧亚大陆融雪的气候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欧亚中高纬春季融雪异常分布与中国东北夏季温度的关系及其可能的物理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东北全区温度表现为显著的上升趋势,年际变率大,气候不稳定性强。(2)近30年来,欧
本文利用2011年6月~8月在黄山地区不同高度观测得到的雨滴谱资料,分析了黄山地区的雨滴谱特征,并选取一次大范围长时间降水过程对不同高度上降水微物理量及雨滴谱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了其中的差异及可能物理机制。主要结论如下:黄山地区在6月梅雨季节降水较多,各降水过程强度、持续时间差别很大,积层混合云和层状云的持续时间最长,积云的持续时间最短,积云的平均雨强最大,局地较强云系和积云降水中心位置的雨强要
为了提高太阳辐射模拟和预报效果,本文利用2010年1、4、7、10月ECMWF和NCEP再分析资料和WRF-SES2辐射模式系统模拟了北京市观象台站和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的总辐射、散射辐射和直接辐射,并与观测值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了模式初始场云量差异对辐射模拟的影响。对NCEP和ECMWF两种再分析资料的太阳辐射模拟效果对比分析,并评估了WRF常用辐射参数化组合方案对太阳辐射模拟效果的影响。初步
目前卫星导风主要通过追踪红外图像上的云以及水汽图像上的水汽纹理分别获得云和水汽的运动矢量。对于红外图像上不能被识别为云而难以进行导风计算的区域(本文表述为“晴空区”),只有由水汽导风提供的中高层风场。由于红外云图“晴空区”亮温除包含地表温度信息外,还包含了大气中水汽、气溶胶等微弱信号。因此,本文围绕利用分裂窗差值图像计算晴空区风场,从理论公式推导、参数敏感性分析与模拟图像实验、导风系统设计、实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