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室不同起源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左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基本心电图特征及左室不同部位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方法:连续入选2005年3月至2014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室性期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并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有临床PVCs/VT发作时的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记录,根据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成功靶点,最终定位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点,分析左室起源PVCs/VT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总体特征以及左室不同起源部位PVCs/VT的体表心电图各QRS波群形态特点。观察指标:PVCs/VT在标准十二导联的形态、胸导联R波移行导联、胸导联R波移行指数。结果:227例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依据消融靶点证实159例起源于右室(159/227,70%);68例起源于左室(68/227,30%)。其中起源于主动脉瓣上(主动脉窦)19例(27.9%),主动脉瓣下5例(7.3%),左纤维三角1例(1.4%),二尖瓣环前壁2例(2.9%),左前分支3例(4.4%),左前乳头肌2例(2.9%),左后分支30例(44.1%),左后乳头肌4例(5.8%),左室心尖部2例(2.9%)。左室起源的PVCs/VT在V1导联绝大多数呈rsR′或R形(72%),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特点,少部分V1呈rS或RS形(23.5%);胸导联R波移行多在V3导联之前(73.5%),移行在V3导联之后者少见(7.3%),移行在V3导联者为19.1%。其中V3导联移行指数常<0者占绝大多数(92.3%)。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上(主动脉窦)与主动脉瓣下起源者下壁导联及V5-V6导联均呈高R形(87.5%);主动脉瓣上起源者特点为:V1导联多有S波呈rS/RS或QS形(84.2%),V1导联主波向下(84.2%)。主动脉瓣下起源者V1导联多呈R/rsR′形(80%)无S波,V1导联主波向上呈右束支阻滞图形(80%),主动脉瓣下起源者所有胸前导联均呈高R波(80%)。左纤维三角及二尖瓣环前壁起源者下壁导联呈高R形、V5-V6导联呈Rs形(100%),V1导联呈R/rsR′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100%)。左前分支及左前乳头肌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向上为100%(下壁导联至少有1个导联呈qR形,且I、aVL导联100%呈rS/QS形、V5-V6导联呈Rs形(100%)。左后分支及左后乳头肌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向下(100%呈rS/QS形),且I、aVL导联100%呈qR形、V5-V6导联呈rS/RS形(85.2%)。心尖部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方向向下且均呈rS/QS形、V5-V6导联呈QS形(100%),其中I导联均呈QS形。结论:根据体表心电图胸导联R波移行导联、V3导联移行指数,可以明确PVCs/VT起源于左室;根据下壁导联、I、aVL导联、V1导联、V5-V6导联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PVCs/VT在左室的各起源部位。
其他文献
随着新教育改革被不断推进,初中阶段的实验课堂往往是大多数学生首次接触实验操作,实验教学更重在培养学生的规范实验操作准则和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化学实验操作作为其中的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水平的变化与疾病的相关性及与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的关系。探索血清胱抑素C是否可用于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从而为临床干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