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远红外检测技术探讨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研究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及红外皮温变化,探讨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有效性及作用机理,并结合红外热图变化探讨红外热图在脾胃虚寒型胃痛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把符合标准的6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病例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及西药组各30例。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疗法,选穴:至阳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周末休息),西药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每天1次,每次20mg。2组均治疗4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红外皮温、不良反应及相关性分析。观察两种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远红外检测技术在脾胃虚寒型胃痛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比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发现温针灸组治疗后在中医症候总积分、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畏寒怕冷、便溏方面对比西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神疲乏力、食后腹胀方面两者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VAS: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温针灸组优于西药组。3.红外皮温: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间、组内红外皮温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温针灸组温度变化较西药组明显。4.相关性分析:红外温度变化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VAS评分变化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比较:温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0.00%;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安全性观察:西药组治疗过程出现2例食欲减退,2例轻微头痛,温针灸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温针灸可以有效改善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中医症候积分,在改善神疲乏力、食后腹胀方面,与西药组疗效相当;在改善中医症候总积分、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畏寒肢冷、便溏方面,则优于西药组。2.两种疗法均能有效改善脾胃虚寒型胃痛的VAS评分及胃脘部温度,温针灸优于西药组。3.在远红外检测技术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胃脘部呈现凉偏离,经检验,红外温度变化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VAS评分变化显著相关,表明远红外检测技术可以作为评估手段之一。4.温针灸疗效显著,取穴简单,且安全无毒副作用,适合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