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周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hdy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毕生追求,其本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1937-1941年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经难历险却收获颇丰的探索时期,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进行全面的历史考察,有助于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文本作为呈现历史不可或缺的媒介,是学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从文本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研究是一种新视角。作为当时最具权威的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解放》周刊(1937-1941)发行时间久、理论性强、影响广泛,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极其重要的文献。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喉舌,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历史重任,而且在指导中国抗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解放》周刊见证着中国共产党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本载体,《解放》周刊是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1937-1941)极其重要的文献依据。本文以《解放》周刊为研究对象,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大量原始文献和经典文本为基础,通过文本性格的解读,全面深入地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7-1941)的历史进程、历史细节、思想过程,对以领袖人物、思想体系和历史进程为对象的宏观研究进行“补白”,以期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前期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重点对《解放》周刊等相关史料进行整体阅读。通过对《解放》周刊的“深度耕犁”,为其客观的定位提供文本依据,获得感性材料。整体阅读分为纵向的历史考察和横向的历史比较。前者主要考察《解放》周刊的历史背景、文本构成和文本沿革,以便把握《解放》周刊的“前世今生”,进而考察《解放》周刊的官方发行、民间传播及其广泛影响,已达到全面的把握研究对象;后者是从横向的角度,对延安时期党的重要文献(主要是党报党刊)进行梳理,把其与《解放》周刊进行比较研究,以全面、客观审视《解放》周刊的历史地位。第二部分,主要对《解放》周刊所刊重要理论文本著作进行考述和研究。通过对《解放》周刊所刊马列经典著作、毛泽东著作及其他党的领导人等著作文本的考述和研究,如著作版本的译介、发表时机的选择、主要内容的传播等,考察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历程、历史细节,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传播经典马克思主义到生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辉煌历程。这与当前学界已有研究相辅相成,以期更加全面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第三部分,主要探讨《解放》周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及其深化。《解放》周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出场的“第一阵地”,最早全文发表了《论新阶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呐喊。以《解放》周刊为窗口,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概念酝酿、命题出场再到继续深化的历史过程,进一步廓清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轨迹。并尝试提出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命题的起源语境的新角度。第四部分,主要探讨《解放》周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力推动。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抗战初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总结过去革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通过对重要文本的解读和深入挖掘,真实展现中国共产党对要不要进行抗战、怎样争取抗战的胜利;要不要建立国共合作、如何实现国共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等问题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第五部分,主要探讨《解放》周刊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传播,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传播和毛泽东及其著作的宣传。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物质力量。作为“人民大众之刊物”,《解放》周刊通过时评、专论、散文、诗歌和纪念活动等多样化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回击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攻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推向深入,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第六部分,主要探讨《解放》周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及局限性。尝试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即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多元化的创作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维动力;正确对待错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注重传播方式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路径。在此基础上,探讨《解放》周刊的历史局限性。通过上述研究基础,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启发,这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深入,教学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的应用,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的先进性,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稳步提升。本文主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首先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随后提出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措施,最后总结全文。  【关键
目的将四种文献报道的药代动力学模型用于计算机模拟以预测持续输注丙泊酚的血浆浓度,籍以选择适合中国人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的择期手术病人16例,≥65岁(Ⅰ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开放性的、具有创造性的。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
通过方案对比,选择强夯置换法对饱和黄土地基进行处理,介绍其施工工艺并进行效果检测.
通过对不同水沙条件下冲刷发展过程中3个典型时刻桥墩前、后竖直对称面内流速、紊动量的测量和分析,定性地研究了冲刷发展过程中桥墩周围流场的水力特性、冲刷坑的形成与发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作文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的现实生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以情境创设为手段,激发兴趣,为作文铺路搭桥,注重平时积累,有助于作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作品解读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学理论如何看待和阐释这些问题,对日常的文学解读和语文教学有重要影响。 The theme of literary works is an impo
本文主要从小学、中学、大学三个维度,在我国当前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的实际背景下,针对各学习阶段教学实际的不同,分别对我国作文教学可借鉴的经验做以探讨,提出几点经验建议。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德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思想及行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在当前我国技校教育体系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