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形象的颠覆与回归--余华小说创作论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guo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文化符号与叙事原型意义而言,“父亲”的内涵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且呈现出一种不断增值的趋势。众多文学作品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写到父亲,并积极塑造着父亲的形象。余华就是这样一位在新时期文坛上孜孜不倦、不断超越自我地塑造着“父亲”形象的代表作家之一。注重“父亲”的塑造不仅是余华小说叙事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还能从塑造父亲来显现出作家鲜明而独特的创作风格。余华在父亲形象塑造方面所走过的创作道路,可以大致这样来描述:消解与颠覆父亲→找寻与肯定父亲→重构与解构父亲。   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创作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余华着重塑造两类父亲形象:一类是置于飘逝的历史之中的父亲,如老中医式的潜隐存在。一类是存在于真实的现实之中的,呈现出或隐或现的状态,如孙广才式的显现存在。作家在追问着隐于文本中的“父亲”的同时,也拷问着这类呈现的父亲。余华对这些父亲的审视寄寓着不同的意蕴,其形象本身也呈现出不同特点。这些形象并不能担负正常伦理意义上的“父亲”所应有的崇高品格,是被颠覆的形象,或者说在这里所谓“父亲”其实是缺失的。   其次,余华于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两个典型性文本中,塑造了福贵与许三观这两个回归的普通而鲜活的父亲形象。他们是余华第一次为读者呈现的两个“大写”的父亲。福贵、许三观身上的父亲之爱与责任的体现,是余华塑造“父亲”的自我反拨,也意味着余华创作的跨越式发展与突破。随着艺术观念的变化与创作的转型,余华开始步入新的寻找和书写普通父亲的征途,其小说中开始呈现对父亲的救赎,也可以说是“父亲”得以回归。这标志着余华塑造父亲已由破坏、颠覆,转向了找寻和认同。   再次,余华于新世纪推出长篇小说《兄弟》(上、下部),这部不无争议的小说又塑造了一个让读者倍感神圣和伟大的“父亲”——宋凡平。余华在审视与寻找父亲后,开始构建理想之父。但余华并没有将这种建构理想坚守到底,在李光头、宋钢、周游等人身上则呈现出一种解构的倾向。  
其他文献
传送带问题一直是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同的放置方式,传送带上物体的受力情况不同,导致运动情况也不同。但不管传送带如何运动,只要我们分析出物体的受力情况,就可以
期刊
期刊
长期生活工作在基层的摄影艺术家陈维寿,最近又推出了他的一部专题摄影集——《金沙流影·远逝的七棵树》(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这是一部用镜头留住即将消逝的秘境
期刊
摘 要 渔船上操作控制舵的重要装置就是舵机,其主要功能是保证船舶在给定的航线上按照人的意图航行,确保安全航行。现代船舶大多采用电气式系统和机械式舵机。但在现实 应用中液压系统舵机具有体积小、占用空间小、重量轻,速度调节方便,易于实现自动过载保护和自动化,使用寿命长,零件润滑性好等优势。由于传统船舶舵机系统普遍存在的局限性,我们构造的新型舵机系统利用了数字液压技术,既具有功能强大、知识简单的优点,又
仪式是将信仰付诸于实践、表达其宗教信念与体验的某些明确的行为方式,它有一定的程序和运用的场合,不同的仪式其侧重点不同。仪式的进行能激发一种“集体记忆”的维持,重塑群体
贺佑发在《党政干部学刊》(辽宁)2007年第7期撰文指出,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干部都要讲话。讲得好不好,别人爱不爱听,主要就看你能不能讲点新话、讲出新意。讲新话,是指讲话既
摘 要 一个优秀的网球运动员理应具备的技术之一就是要有过硬的发球技术。准确高质量的发球不仅能取胜得分,还能从气势上给对手以打压,以此而打开局面。单从动作本身来说发球是是一种击球方式,因此它是一种网球的发球技术;如果从结果来看发球,这是带着强烈意图和目的的技术,所以它称得上是一种网球战术;不可把网球发球仅仅看成一个技术动作,这还是一个完整有效的技术体系,由技术、战术、心理和体能四个层面组成的网球发球
论文尝试从创作景观、发展轨迹、类型特征、文本比较以及语境分析、前景展望等多个视角来对谍战剧这一“文化文本”作出全面的“检查”与审视,并力图通过对这一文本的剖析而
摘 要 海带是一种大型海产藻类,其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都很高,海带含有大量的褐藻胶、甘露醇、盐藻多糖、碘等营养成分,也是农业肥料、医药保健和海藻化工等行业的生产原料;作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海带,为海洋动物提供饵料和生活场所,保障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对固定光能、合成有机物质、吸收二氧化碳、净化水质、释放氧气发挥重要作用。规模化的人工养殖海带, 使我国迅速地形成了海带的品种改良、养殖、藻类化工、食品加工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