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传统光学望远镜通常基于几何光学原理(大口径的镜面反射或透镜折射),为了提高望远系统的光学性能,从而探测到更远目标,往往需要光学系统有更大的体积和重量,以及庞大的刚性结构,加重了系统制造和使用的难度及成本。因此,现代的空间光学观测需求难以被传统光学系统所满足。近年来,随着微纳加工技术以及集成光学的深度发展,各种光子器件的发展逐渐走向小型化、集成化。平面干涉光电成像系统就是基于范西特-泽尼克定理利用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光学望远镜通常基于几何光学原理(大口径的镜面反射或透镜折射),为了提高望远系统的光学性能,从而探测到更远目标,往往需要光学系统有更大的体积和重量,以及庞大的刚性结构,加重了系统制造和使用的难度及成本。因此,现代的空间光学观测需求难以被传统光学系统所满足。近年来,随着微纳加工技术以及集成光学的深度发展,各种光子器件的发展逐渐走向小型化、集成化。平面干涉光电成像系统就是基于范西特-泽尼克定理利用光子集成回路(Photonic Integrated Chip,PIC)技术所设计的轻量、大口径、低功耗、高分辨率的新型成像系统,在高精度军事探测、远程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以分块式平面光电侦察成像系统(Segmented Planar Imaging Detector for Electro-optical Reconnaissance,SPIDER)为代表。SPIDER取代了传统的光学望远镜和数字焦平面探测器,基于新兴的PIC技术(密集填充干涉仪阵列),在傅里叶域(即频域)采样,然后进行图像重建,从而取代了传统望远镜所需的大型光学系统结构,从而大大降低了成像的难度及成本。本文对平面干涉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研究,研究了会导致系统成像分辨率不同的几种重要因素,对SPIDER PIC上最主要的光谱分束元件进行了设计和分析。首先,本文对SPIDER的工作原理以及成像的过程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利用现有的干涉成像系统的理论体系,建立了系统的成像仿真模型;重点研究了SPIDER系统的光谱特性,即自由光谱范围、光谱通道数以及光源线宽、谱宽对成像结果的影响;仿真分析了系统成像结果与这三种光谱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其次,研究了对系统成像光谱特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光谱分束元件的设计方法及其分光特性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分别分析得到在可见光或近红外波段可以实现窄带滤光的三种不同结构形式的光子元件,分别是:阵列波导光栅(Arrayed Waveguide Grating,AWG)、导模共振滤光片(Guide Mode Resonance Filter,GMRF)和电磁诱导透明结构(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Structure,EITS),分析了每种光子元件的设计原理,并据此给出了设计方案。AWG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波分复用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由于其良好的分光特性,可以将复色光分成不同光谱通道的准单色光,作为主流的光谱分束元件被应用于SPIDER PIC上。本文使用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FDTD),首先计算单个波导和平板的模态特征,随后利用2.5D变分FDTD(2.5D variational FDTD,var FDTD)求解器进行模拟。对var FDTD方法的模型建立过程进行分析,进一步表征当光波导在AWG中的不同部分传播时发生的折衍射光束特性,计算了AWG的理论传输谱。随着光刻等微纳加工工艺的发展,基于亚波长光栅结构的GMRF和EITS成为产生结构色的主要方法,其滤光性能、单色性可以作为SPIDER PIC的光谱分束元件。本文通过分析导模共振(Guide Mode Resonance,GMR)效应的产生原理,设计了适用于SPIDER PIC上光谱分束元件的GMRF,并依据此结构改进得到EITS,选择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设计了可选择共振波长的GMRF与EITS。通过结构优化和参数调节,计算了理论传输谱,明确了两者的滤光特性,进行了结合分析。最后,分别对AWG、GMRF、EITS的干涉性能和成像结果进行了分析,设计SPIDER系统的光谱分束方案,比较各个元件的优缺点,总结了三种元件的应用场景,分析了其分光结果对SPIDER系统成像过程的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究深入,再入飞行器通过外形改变,可以增强跨速域、跨空域能力,因此逐渐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本文以解决高超声速再入变形飞行器的制导律设计为目标,研究了在传统再入制导基础上,通过强化学习算法决策后掠角,将智能体与制导律组合的新型再入制导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为:首先,参考NASP飞行器构型提出了一种变后掠再入飞行器设计,利用CFD方法获得其气动模型。随后,研究了再入制导需要考虑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的系统集成度越来越高,软件功能也越来越复杂。为满足日益提高的功能需求,星载计算系统也逐步从单核处理器向多核处理器转变。然而,多核处理器虽然为解决星上复杂计算问题提供了可能,但体系结构与任务管理不同于单核处理器,在任务调度问题上面临系统能耗管理、可靠性以及任务响应延迟等诸多挑战。本文针对多核星载计算系统任务调度问题开展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针对异构多核处理器上关联周期任务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战争日益智能化,信息化,准确的制导是决定整个战场走向的关键,而准确的制导系统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抗干扰能力较高;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精度,因此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关注,并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红外精确制导武器的核心是红外成像导引头,红外导引头的最前端有整流罩保护导引头内部精密器件不被风雨沙尘所侵蚀并且参与光学系统成像。传统的整流罩通常采用球面型,以达到减小像差,提高像质的目的。然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适应愈发复杂的空间任务,大规模星座的建设愈发重要。大规模星座庞大的卫星数目与复杂的卫星结构使得传统地面控制方法负担过重,也使得星座内部有着较高碰撞风险。此外,性能更加优良的小推力控制器的引入也为大规模星座控制器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针对大规模卫星星座小推力智能自主轨道控制器的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神经网络与势函数相结合的控制器设计方法,解决了满足最优指标与星间碰撞
MPDT是一款兼具大推力密度与高比冲性能的推力器,适用于地月运输,火星探测等多种高功率需求的任务类型,是航天探索更遥远行星的一种选择。但目前由于大电流带来的阴极腐蚀、电流阈值引起的振荡现象等目前还未作为推力器上天。为此,降低MPDT放电电流是探索MPDT性能改善的一种方式。鉴于此,本文探究采用空心阴极作为电子源并同时附加强磁场,以期降低MPDT放电电流。首先,对以空心阴极为电子源的MPDT放电过程
天梯作为一种低成本、安全高效的进入太空的新型系统,在未来航天运输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天梯的概念于19世纪提出,并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天梯的相关理论技术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各国学者对天梯的相关问题,包括组成、总体参数设计、部署构建以及动力学与控制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以赤道天梯为研究对象,研究攀爬器的运动对天梯运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优化攀爬器的运动规律以抑制攀爬器运行引起的天梯绳索振
随着太空环境中空间目标数量的快速上升,对在轨航天器的威胁不断增加。因此,航天器的碰撞预警至关重要,是航天器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航天器的碰撞预警离不开精确的轨道预报。通常碰撞预警流程中进行轨道预报采用的是高精度的数值预报模型。但是对于大型星座来说,要对每一颗卫星进行精确地轨道预报需要占用很大的计算能力,而且计算效率很低。且随着星座内卫星数量的增加,计算量呈现出指数型增加的趋势。本文对利用机器学习
随着现代卫星朝小型化、高精度的方向发展,对冲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因此对现有的航天工程用火工品装置进行降冲击设计,优化火工品装置中的冲击抑制结构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泡沫金属材料具有优异的比刚度、比强度、缓冲吸能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冲击抑制结构中,本文基于爆炸螺栓作动过程产生的冲击载荷,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泡沫金属冲击抑制结构的优化设计工作展开研究:首先,对泡沫金属的动态本构关系进行调
征服星辰大海是人类长久以来不懈的追求,而运载火箭是现阶段人类向空间迈进的重要工具。本文针对重型运载火箭气动伺服弹性问题,研究具有自适应、抗扰动的控制方法。在传统模态分解振动模型、PD+校正网络控制基础上,设计自适应增益调整、自适应弹性校正网络、及参数整定方法,从而提升火箭控制系统对于参数不确定性和时变模态的适应能力、提升火箭控制系统鲁棒性。并最终通过六自由度仿真验证相关算法的稳定性及作用效果。本文
随着我国宣布建立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开展针对小行星的观测已经成为深空探测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轨道的设计和控制工作是一项探测任务的基础。本文以日地1点的小行星观测任务为潜在的工程背景,利用平动点轨道的相关理论,对任务的转移轨道优化设计和目标轨道保持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在脉冲控制方式下的转移轨道设计中,针对多约束转移轨道设计易发散的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初值拟合多项式的多级修正算法。首先以航迹角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