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LT33的制备及免疫原性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xocec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一种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uberculosis)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最佳方式是接种有效的疫苗。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BCG)虽然能有效保护儿童免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其保护效果不断下降。因此,为了控制结核病,我们需要应用当前的研究技术开发更有效的结核疫苗。本实验室前期制备了包括EAMM(ESAT6-Ag85B-MPT64190-198-Mtb8.4)、LT69(ESAT6-Ag85B-MPT64190-198-Mtb8.4-Hsp X)和LT70(ESAT6-Ag85B-MPT64190-198-Mtb8.4-Rv2626c)等包含结核分枝杆菌不同阶段抗原的融合蛋白,并与DP佐剂联合制成了蛋白亚单位疫苗。攻毒实验结果显示,接种这些疫苗的小鼠相比于接种BCG的小鼠,体内细菌载量明显更低。这提示将结核分枝杆菌不同阶段抗原组合成融合蛋白可能是一种开发有效结核疫苗的方式。抗原ESAT6和CFP10主要存在于致病性结核分枝杆菌中,是由BCG缺失区(region of deletion,RD)基因编码的早期分泌蛋白质。抗原Rv1738则是本实验室前期筛选中,保护效果较好的一种潜伏期抗原。目的:本研究以p ET30a(+)质粒作为表达载体,拟构建包含ESAT6、CFP10及Rv1738抗原的无标签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738(简称LT33)。制备纯度大于95%的融合蛋白LT33,并在小鼠模型中评价融合蛋白LT33与DDA-Poly I:C(简称DP)佐剂联合后诱导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的能力。方法:1.融合蛋白LT33的构建和表达。通过PCR从p ET30a(+)-ESAT6-CFP10重组质粒中扩增表达ESAT6-CFP10融合蛋白的基因,并将其插入到含克隆位点的p ET30a(+)-CFP10-Rv1738质粒中,替换表达CFP10抗原的基因,构建p ET30a(+)-ESAT6-CFP10-Rv1738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融合蛋白LT33。无标签融合蛋白LT33分别通过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层析、疏水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等方式进行纯化。2.LT33/DP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检测。将融合蛋白LT33和DP佐剂混合制成亚单位疫苗。将6-8周龄的SPF级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PBS组、BCG组、LT33蛋白组和LT33/DP组,每组10只。在第0、2、4周分别进行免疫接种,其中PBS组仅在第0周注射200μL PBS,BCG组仅在第0周免疫接种200μL BCG(约5×106CFU),LT33蛋白组和LT33/DP组在第0、2、4周分别免疫接种200μL LT33蛋白和LT33/DP(各含10μg融合蛋白LT33)。在末次免疫6周后检测疫苗的免疫原性,通过间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ESAT6、CFP10和Rv1738抗原特异性Ig G、Ig G1和Ig G2c抗体滴度。无菌分离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在分别经ESAT6、CFP10和Rv1738抗原在体外刺激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抗原特异性IFN-γ和IL-2的表达水平。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将融合蛋白LT33与DP佐剂联合使用,免疫BALB/c小鼠三次,腹腔加强注射纯蛋白一次。末次免疫3天后,分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并将其与SP2/0细胞通过PEG3350进行融合。经间接ELISA筛选分泌ESAT6、CFP10和Rv1738抗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结果:1.融合蛋白LT33的构建和表达。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最终成功构建了p ET30a(+)-ESAT6-CFP10-Rv1738重组质粒。融合蛋白LT33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主要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表达,分子量为32453.5Da。蛋白上清经硫酸铵沉淀初步纯化后,融合蛋白LT33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可溶性,并且能去除大部分的杂蛋白。再依次使用Hi Trap Q HP离子交换层析柱和Hi Load 16/600Superdex 75 pg凝胶过滤层析柱进行精细纯化。最终,得到了纯度大于95%的融合蛋白LT33。2.LT33/DP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检测。亚单位疫苗LT33/DP免疫C57BL/6小鼠3次后,与BCG组和纯LT33蛋白组相比,LT33/DP组小鼠血清中ESAT6、CFP10和Rv1738抗原特异性Ig G、Ig G1和Ig G2c抗体滴度明显更高(P<0.05)。在ESAT6、CFP10和Rv1738抗原刺激后,LT33/DP组小鼠脾脏CD4+IFN-γ+T细胞、CD4+IL-2+T细胞以及CD8+IFN-γ+T细胞的比例也明显高于BCG组和LT33蛋白组(P<0.05)。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亚单位疫苗LT33/DP免疫BALB/c小鼠3次后,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了4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其中1H3可以特异性识别ESAT6抗原,3C9和4C10能识别Rv1738抗原,4A5则能识别CFP10抗原。在体外大量培养杂交瘤细胞后,通过Protein A层析柱从培养上清中分离出了纯度较高的单克隆抗体。结论:融合蛋白LT33在BL21(DE3)中主要以可溶性表达为主。依次通过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制备了纯度高于95%的融合蛋白LT33。LT33联合DP佐剂接种C57BL/6小鼠后,可同时对ESAT6、CFP10和Rv1738抗原产生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在BALB/c小鼠接种LT33/DP后,通过将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成功筛选获得了表达ESAT6、CFP10和Rv1738抗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血浆lncRNA-TUG1在扩张型心肌病(DCM)诊断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09月~2020年09月在自治区人民医院明确诊断为DCM的患者100例和100例来自我院体检中心的明确无DCM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收集: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房颤病史、卒中病史、糖尿病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吸烟史、血压、心脏彩超、心电图、肝肾功能、血脂等。对所有受试者清晨空腹抽取静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浆VWF、ADAMTSl3水平差异,进一步探讨联合检测两个指标与A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其对AMI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入院时有胸痛不适,且心内科住院后进一步完善冠脉造影术的374例患者(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AMI组患者住院24h内收集外周静脉血,而对照组患者完善冠脉造影后24h内收集外周静脉血。用EL
目的:分析非极值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的住院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HDL)亚型分布情况,探讨HDL及其亚型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中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诊治的HDL-C水平在0.7~2mmol/L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三者联合对慢性心衰(CHF)患者的预后作用。对未来心力衰竭患者的诊疗及不良预后的评估有较大意义。方法选取2018.12月至2019.12月期间,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在中国心衰中心录入的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II-IV的140名慢性心衰的患者,收集研究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包括入院时间、出院时间、性别、
目的收集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明确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联合修正休克指数(Modified shock inde
目的根据对老年慢性射血分数减低型心衰患者的sST2及甲状腺激素(FT4,FT3,TSH)水平的测定,用以明确上述两个指标在优化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级,以及预测患者预后方面的价值,从而可以早期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评价。方法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征得患者,家属及相关部门的同意,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干诊科及心内科住院,并且诊断为慢性射血分数减低型(EF<40%
目的本研究通过结扎大鼠左前降支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自噬蛋白Beclin-1和LC3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探讨自噬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诺欣妥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自噬的调控。方法取7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心肌缺血/再灌注+沙库巴曲/缬沙坦组(I/R+Entresto),每组各24只。分别于即刻、4周
目的与贝那普利比较,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射血分数中间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射血分数中间值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7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1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选标准:年龄≥18岁,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诊断流程,病史>6个月,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II-IV级,左室射血
目的:了解HIV/AIDS合并AKI患者临床特征,预后分析及中医证型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就诊的83例HIV/AIDS合并AKI患者,按照是否抗病毒治疗分为两组进行随访2年,记录相关临床资料,CD4+T计数、血清肌酐(Scr)、尿素(UREA)、尿酸(UA)水平、患者预后及中医证型。结果:(1)83例HIV/AIDS合并AKI病人中,再次住院患者63例,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