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滇金丝猴生境保护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研究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ti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以及环境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协调土地的各种功能,实现良好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保证区域社会协调发展,已成为了当今土地生态学面临的重要课题。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土地生态评价的一种重要服务功能,其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素有“彩云之南”之称的云南省是我国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大省,但近些年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资源却遭受着很多自然灾害与人为干扰的双重威胁[1],不少动植物资源已濒临灭绝。位于滇西北的滇金丝猴生存环境近年来就受到许多人为干扰而面临着破碎化的危险。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以及更好地促进滇金丝猴栖息地周边居民生产生活良性发展,开展以滇金丝猴物种生境保护为重点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布局优化工作显示出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了云南省内的滇金丝猴活动区域为研究区域,试图通过分别分析滇金丝猴生境景观特征与区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找到其自然分布规律;并根据猴群分布规律及相关经验,结合MCR模型进行滇金丝猴生境景观安全格局的构建;通过AHP模型建立农村居民点建设适宜性评价体系,然后借鉴“时间管理优先矩阵”利用滇金丝猴生境景观安全格局与常规农村居民点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构建滇金丝猴活动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判别矩阵,结合当地生物保护的具体政策,实现对研究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整理分区与时序分析研究的目的。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主要结论有:(1)通过滇金丝猴自然分布特征得出:滇金丝猴在生境选择上对地形条件(海拔、坡度等)要求不高,除河流外,城镇居民点、农用地、道路因子等都对猴群栖息地分布造成阻碍作用。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成本距离加权”制图工具构建的滇金丝猴生物廊道以及结合猴群“家域”面积的修正后的缓冲圈层宽度的设定方法比较科学合理,比较符合当地实际情况。(2)互斥性矩阵的建立将滇金丝猴生境保护与农村居民点整理提升到同一个研究重要层次,而不是简单的将猴群栖息地保护作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的一个因子,这凸显了区域当地土地整理的重点与难点。(3)根据互斥性矩阵得出的居民点整理分区结果显示:研究区域整体农村居民点建设适宜性偏低,中部的雪山保护区及剑川北部小部分区域居民点属于生态移民区,不主张在移民区和重点整治区域内进行建设活动,旧的居民点或社区应该有步骤地进行搬迁或者实行社区共管制度,新址最好选择在靠近玉龙自治县东部或兰坪县西部(优先建设区域)。研究区南部分散着的猴群栖息地应该早日实现连通,因此这些区域农村居民点在重点整治过程中可按文中指导的区域为物种迁徙建立生态隔离带、缓冲带,尽量避免人为的过度干扰,或可根据实际财政经济等状况再对动物迁地保护进行论证。
其他文献
农副食品加工业是联接一产和三产、与人民生活和生存息息相关的行业。加快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对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工业控制系统联网更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全面分析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现状与漏洞,并提出检查方法,对建立工业控
竹材文化内涵丰富,从俗文化与雅文化角度能够将其进行系统、全面的阐述。现代设计理念的诸多趋势与竹材的文化内涵相呼应;在设计实践中竹材的文化特性在包装设计、产品设计、
目的:胃癌是由胃粘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治疗效果不佳。通过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
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旅游开发活动频繁而普遍,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行为活动中,由于对自然生态与文化
<正>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e syndromes,PMS)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出现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缓解“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双重压力,国家提出了“以整治促建设、以建设促保护”的思路,土地整治已不仅仅是补充耕地的一种手段,更是提高耕
黑龙江省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在2001年以后成立的,发展的模式与南方地区不同,多为非世行模式,在这种模式里成员的行为选择——合作或“搭便车”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发展有
本文总结了作者40 多年来对东北民族史研究的基本认识,分别就东北范围的界定、民族史研究内容的确定、东北民族源流、东北民族形成、东北民族分布、东北民族语言、东北民族体质
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就成为了目前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根本出路。本